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18章 伤寒典6

第18章 伤寒典6

猪苓汤

(和一八八)微凉伤寒下后,发热,小便不利者宜此。

清胃诸方

大和中饮(新和七)性平凡邪结胃脘,气逆食滞者宜此。

小和中饮(新和八)性平胸膈胀满,呕恶气滞者宜此。

小半夏茯苓汤(和九)微温膈间有水,呕吐,心下痞者宜此。

半夏泻心汤(寒二八)微凉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宜此。

吐涌类

属性:独圣散(攻百六)凡邪实上焦,及痰涎积蓄者宜此。

茶调散(攻百七)治同前。

吐剂(新攻一)此有二法,便而且易,可随宜用之。

栀子豉汤(寒二十)伤寒烦热懊,当吐者宜此。

攻下类

属性:峻下诸方

大承气汤(攻一)凡阳明、太阴伤寒,及各经实热内结者宜此。

小承气汤(攻二)凡病在太阴,无表证,潮热脉实,狂言腹胀者宜此。

调胃承气汤(攻三)凡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潮热,邪入腑者宜此。

桃仁承气汤(攻四)凡伤寒蓄血证,小腹急痛,大便不通而黑者宜此。

大柴胡汤(攻七)凡伤寒表证未除,里证又急,当汗下兼行者宜此。

大陷胸汤(攻九)凡结胸胀痛连腹,手足不可近者宜此。

六一顺气汤(攻八)凡伤寒热邪传里,便实口燥,狂斑潮热,腹胀硬痛等证,宜用此以代三

承气汤。

凉膈散(攻十九)凡三焦六经火邪内结不通者宜此。

百顺丸(新攻六)凡三焦热秘,邪不解者宜此。

茵陈蒿汤(攻三一)谷疸,发热身黄,便结者宜此。

罨结胸法(新因三十)

攻补兼用诸方

黄龙汤(攻二一)凡伤寒热邪传里,当下而气血兼虚者宜此。

玉烛散(攻二四)凡血虚有滞,而热邪传里,腹胀作痛者宜此。

培补类

属性:峻补诸方

大补元煎(新补一)凡元气大虚者,虽有寒邪,亦不可攻,必单培根本,正复邪将自散,或真寒假

热等证皆宜用此。

大营煎(新补十四)此大补元煎之次者也,酌宜用之。

三阴煎(新补十一)凡三阴不足,及风疟多汗,而正气不复,寒热不止者宜此。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凡阴阳大虚,元气将脱者,非此不可。

八珍汤(补十九)气血两虚者宜此。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凡气血两虚,恶寒发热,倦卧眩运,自汗诸虚者宜此。

大建中汤(补二三)凡中气不足,厥逆呕吐,虚斑虚火,筋骨疼痛等证宜此。

独参汤(补三五)凡气虚气脱,畏闻诸药气味,及反胃呕吐垂危者,惟此为宜。

参附汤(补三七)凡真阳不足,喘呕呃逆,腹痛厥冷气短者宜此。

参归汤(补三八)凡心虚、血虚、盗汗等证宜此。

补阴诸方

阴煎(新补八)凡肾水真阴不足,而虚火为邪者宜此。

小营煎(新补十五)凡血少阴虚而无火者宜此。

左归饮(新补二)凡命门真阴亏损,虽有寒邪不可攻者宜此。

右归饮(新补三)凡命门阳衰,或阴盛格阳,感邪不可攻者宜此。

四物汤(补八)凡阴虚营弱,病在血分者宜此。

生脉散(补五六)凡热伤元气,口渴气短,烦躁倦怠汗出者宜此。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阴虚水亏发热等证宜此。

崔氏八味丸(补一二一)凡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真阳虚败等证宜此。

补中诸方

***汤(补一)凡脾胃虚弱,食少体瘦,疟痢劳倦等证宜此。

五君子煎(新热六)凡脾胃气分虚弱,而微寒当温者宜此。

五味异功散(补四)凡脾胃虚寒,饮食少思,气逆腹满者宜此。

五福饮(新补六)凡五脏气血俱虚者宜此为主。

温胃饮(新热五)凡中寒呕吐吞酸者宜此。

养中煎(新热四)凡中气虚寒,为呕为泄者宜此。

归脾汤(补三二)凡脾虚健忘怔忡,少食困倦,疟痢等证宜此。

参苓白术散(补五四)凡脾胃虚弱,吐泻食少等证宜此。

参术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