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23章 杂证谟厥逆

第23章 杂证谟厥逆

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

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厥论》帝曰∶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

行,发为仆,呕血善衄。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

妄言,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机

关不利,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太阴之厥,则腹满胀,

后不利,不饮食,食则呕,不得卧,急挛,心痛引腹。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

心痛,呕变,下泄清。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手太阴

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

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

详本论之寒厥热厥,虽皆以手足为言,而实以阴阳之败乱为言也。故寒厥言夺于所用,

热厥言因于数醉,正以阴阳之气无不起于手足。故凡厥之将作,则寒热麻痹必先由手足而起

,及其甚也,则变出百端,或五脏六腑各有其证如此。然则手足之厥,特其形见之征兆耳。

而见微知着,自当因标而虑本也。

伤寒厥逆

属性:仲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

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

者,手足逆冷是也。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寒多热少,阳气退,其病为进也。

详此仲景之厥逆,颇与《内经》有异。盖以手足言之,在《内经》则有寒厥、热厥之分

;在仲景则单以逆冷者为厥。再以邪正言之,在《内经》则论在元气,故其变出百端,而在

气在血俱有危证;在仲景则论在邪气,故单据手足,而所畏者则在阴进而阳退也。观成无己

曰∶厥为阴之盛也,义可知矣。诸伤寒厥逆等证,俱详具伤寒门。

论证

属性:厥逆之证,危证也。盖厥者,尽也。逆者,**。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故《内经》特重

而详言之。如云卒厥、暴厥者,皆厥逆之总名也。如云寒厥、热厥者,分厥逆之阴阳也。

如云连经,连脏者,论厥逆之死生也。再若诸经脏腑之辨,亦既详矣。又近世犹有气厥、血

厥、痰厥、酒厥、脏厥、蛔厥等证,亦无非本之经义。观《内经》诸论已极明显,奈何后人

犹不能察?凡遇此证,则悉认之为中风,竟不知厥逆为何病,而通作风治,害孰甚焉!余深悲

之,故于前非风门悉力辨正。至于治此之法,即当以前非风证治互相参用,正所以治厥逆也。其有未尽等证,仍列如后条。

论治(共七条)

属性:一、寒厥热厥之治∶凡寒厥者,必四肢清凉,脉沉微不数,或虽数而无力,或畏寒喜热

,引衣自覆,或下痢清谷,形证多惺惺。虽此类皆属寒证,然似热非热之证犹多。故凡以手

足见厥而脉证俱无实热者,悉寒厥之无疑也。

热厥者,必先多热证,脉沉滑而数,畏热喜冷,扬手掉足,或烦躁不宁,大便秘赤,形

证多昏冒。凡治此二者,即当以非风门治寒治热之法主之。至若伤寒厥证,其阴其阳,亦

当以此法为辨。但伤寒之厥,辨在邪气,故寒厥宜温,热厥可攻也。《内经》之厥,重在

元气,故热厥当补阴,寒厥当补阳也。二者之治,不可不察。

一、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

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宜参、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以回

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

也。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即此类也。治宜以排气饮,或四磨饮,或八味顺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