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34章 杂证谟寒热2

第34章 杂证谟寒热2

,必

用理阴煎,或温胃饮,或大补元煎之类,方可保全。此证最多,此治最妙,勿以此为奇谈

也。

述古

属性:华元化曰∶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

则先热后寒。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躁者阳不足,皮热而躁者阴不足,皮寒而

寒者,阴盛也,皮热而热者,阳盛也。热发于下,则阴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上,则阳中之阳

邪也。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也。颊赤多言而寒者,阳中之

阴邪也;面青多言而热者,阴中之阳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阴中之阴邪也。若不言者,不

可治也。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

脉候,滑实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滑实在下,则阴中之阳也。微弱在上,则阳中之阴也;微

弱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滑实在中则中热,微弱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

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从之者生,逆之者死。《金匮大要论》曰∶夜发寒者从,夜发

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发寒者逆。逆从之道,亦在乎审明。

寒热论列方

属性:四逆汤(热十四)理中汤(热一)四味回阳饮(新热一)温胃饮(新热五)暖肝煎(新

热十五)六味回阳饮(新热二)寿脾煎(新热十六)化肝煎(新寒十)补中益气汤(补三十)六气煎(新因二一)归气饮(新热十四)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理阴煎(新热三)五

福饮(新补六)韩氏温中汤(热八九)归脾汤(补三二)五积散(散三九)五味沉附汤(热

百十六)右归饮(新补三)右归丸(新补五)海藏八味丸(补一二一)一气丹(新热二二)

九气丹(新热二三)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一阴煎(新补八)二阴煎(新补十)加减一

阴煎(新补九)玉女煎(新寒十二)化阴煎(新寒七)当归六黄汤(寒六五)白虎汤(寒二)

泻白散(寒四二)加味逍遥散(补九三)清化饮(新因十三)泻黄散(寒五七)天王补心

丹(补百八)玉泉散(新寒十五)太清饮(新寒十三)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保阴煎(新

寒一)泻心汤(寒二七)华佗阳脱方(热四六)抽薪饮(新寒三)徙薪饮(新寒四)黄连

解毒汤(寒一)七正散(寒百十六)八正散(寒百十五)黄芩芍药汤(寒百九)五淋散(寒

百十七)导赤散(寒一二二)芍药清肝散(寒六一)正气汤(寒六六)凉膈散(攻十九)

黄芩知母汤(寒五一)三补丸(寒一六二)安神丸(寒一四二)黄芩清肺饮(寒三八)排气

饮(新和六)地黄膏(寒九一)《直指》黄芩汤(寒百七)大温中饮(新散八)大补元煎(

新补一)丹溪大补阴丸(寒一五七)五君子煎(新热六)大厘清饮(新寒五)《正传》麦

门冬汤(寒四四)大连翘饮(寒七八)大金花丸(攻五五)犀角地黄汤(寒八十、八一、八

二)一柴胡饮(新散一)三柴胡饮(新散三)四柴胡饮(新散四)五柴胡饮(新散五)加

味龙胆泻肝汤(寒**)

论外备用方

属性:人参养营汤(补二一)加味归脾汤(补三三)调中益气汤(补三一虚邪)术附汤(补

四一中寒)参附汤(补三七厥冷)《金匮》大建中汤(补二三中寒)逍遥散(补九二

血虚发热)圣愈汤(补九十虚热)八味大建中汤(补二五阴寒)人参固本丸(补百六

阴虚热)益阴肾气丸(补一二五)七味白术散(补五五虚热渴)柴苓汤(和一九二寒

热泻)藿香正气散(和二十风寒)龙脑鸡苏丸(和三七二阴虚烦热)四逆散(散二八

热厥)小柴胡汤(散十九)加减小柴胡汤(散二二寒热腹痛)九味羌活汤(散四四外邪

寒热)退热汤(寒九三急劳大热)秦艽扶羸汤(寒九二虚劳)黄鳖甲煎(寒九十虚

劳)地骨皮散(寒七四热渴)《局方》大已寒丸(热百七十中寒)十补丸(热一七三

肾虚寒)已寒丸(热一七二阻阳于下)《元戎》大己寒丸(热一七一冷秘)四逆汤(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