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39章 杂证谟劳倦内伤

第39章 杂证谟劳倦内伤

阴煎,或大小营

煎。若脾胃中气受伤者,理中汤、养中煎。若血气俱虚者,五福饮、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一、劳倦饥饱不时,而致寒热往来者,以饥时脏气馁,

劳时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易感,

脏气馁则邪易入,所以饥饱劳倦不慎者,多令人为头痛发热恶寒等证。虽曰此由内伤,而实

有外感,虽有外感,而实以内伤。故东垣制补中益气汤,以参、、归、术,而加之升、柴

,以助生长之气,使胃气上升,则气复于中,而阳达于外,此实和解之良法也。第今人以劳

倦伤阴,而精血受病者为尤多,则、术之属,亦有不相宜者。兹余复制补阴益气煎,凡阳

虚于下,水亏不能作汗,而邪有不解者,此方尤胜之。愚有治脾三方并补中益气汤论,在后

饮食门,当参阅之。

一、劳倦感邪,以致伤寒,发热,头痛身痛,凡脉紧邪盛者,不得不从解散治之。若虚

本不甚,而表邪不解者,宜正柴胡饮。若外邪兼火者,一柴胡饮。外邪兼寒者,二柴胡饮。

若气血微虚者,三柴胡饮,或四柴胡饮。其有虚甚而邪不易解者,宜理阴煎,或大温中饮,

所不可缓也。

一、夏日暑热之时,或于道途,或于田野,过于劳倦,而身体薄弱者,最易伤暑,此亦

劳倦之属,论治详暑证门阳暑条中。

辨脉

属性:东垣曰∶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

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

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必见

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则独左手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

,后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手少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

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三倍。内伤饮食

,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

愚谓东垣发明内伤一证,其功诚为不小,凡其所论,有的确不易者,兹俱详述于后,或

稍有疑似者,姑已置之。至若辨脉一条,则有不容不辨者,乃以左为人迎主表,右为气口主

里;外感则左手人迎浮紧,内伤则右手气口脉大,此其长中之短也。夫人迎本阳明胃脉,在

结喉两旁,气口本太阴肺脉,两手所同称也。迨晋之王叔和不知何所取义,突谓左为人迎,

右为气口,左以候表,右以候里,而东垣宗之,故亦以为言,则大谬矣。且内伤外感之分,

乃一表一里,不容紊也。如肝肾在左,岂无里乎?肠胃在右,岂非表乎?即如仲景之论伤寒,

亦但以浮大为表,沉细为里。历溯仲景之前,以至仓、扁、轩、岐,初未闻有以左右言表里

者。迨自叔和之后,则悉宗其谬,而传始讹矣。

即无论六经之表里,而但以亲历所见者言之,如脉见紧数,此寒邪外感也,然未有左数

而右不数者。又如所云左大者为风邪,右大者为饮食,则尤其不然。夫人生禀赋之常,凡右

脉大者,十居八九,左脉大者,十居一二。若果阳邪在表,则大者更大,岂以右脉本大,而

可认为食乎?若饮食在脏,则强者愈强,岂以左脉本强,而可认为寒乎?不知此之大而紧,则

彼之小者亦必紧,彼之小而缓,则此之大者亦必缓,若因其偏强而即起偏见,则忘其本体者

多矣。故以大小言,则脉体有不同,可以左右分也;若以迟疾言,则息数本相应,不可以左

右分也。矧左表右里之说,既非经旨,亦非病征,乌足信哉!

或曰∶然则内伤外感何以辨之?曰∶六脉俱有表里,左右各有阴阳。外感者,两手俱紧

数,但当以有力无力分阴证阳证。内伤者,左右俱缓大,又必以有神无神辨虚邪实邪。然必

察左右之常体,以参久暂之病因,斯可得脉证之真。不然,则表里误认,攻补倒施。自叔和

至今,凡阴受其殃者,不知几多人矣,此不得不为辨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