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47章 杂证谟咳嗽

第47章 杂证谟咳嗽

独肺也。又曰∶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又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然则五脏之咳,由肺所传

,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故五脏六腑各有其证,正以辨其兼证耳。既有兼证,则亦

当有兼治,虽有兼治,然无非以肺为主也,是固然矣。然愚则犹有说焉,则谓外感之咳与内

伤之咳,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异。盖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脏,此肺为本而

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凡治内伤者,使

不知治脏而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治外感者,使不知治阳而妄治阴

,则邪气何由以解,邪不解则嗽终不宁。经曰∶治病必求其本,何今人之不能察也?

一、劳风证,《内经·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

,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

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

宾按∶此劳风之证,即劳力伤风证也。盖人之劳者,必毛窍开而汗液泄,所以风邪易入。凡今人之患伤风者,多有此证。故轻者惟三四日,重者五七日,必咳出浊痰如涕而愈者,

此即劳风之属也,但以外感之法治之,自无不愈。其有劳之甚者,或内摇其精,或外劳其形

,劳伤既甚,精血必亏,故邪不能散,而痰不能出,此即劳损干嗽之类也,所以多不可治。

一、外感有嗽,内伤亦有嗽,此一实一虚,治当有辨也。盖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风寒,

故或为寒热,或为气急,或为鼻塞声重,头痛吐痰,邪轻者,脉亦和缓,邪甚者,脉或弦洪

微数。但其素无积劳虚损等证而陡病咳嗽者,即外感证也。若内伤之嗽,则其病来有渐,或

因酒色,或因劳伤,必先有微嗽而日渐以甚。其证则或为夜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

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者亦必微数,重者必细数弦紧。盖外感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

其来徐;外感之嗽因于寒邪,内伤之嗽因于阴虚;外感之嗽可温可散,其治易,内伤之嗽宜

补宜和,其治难,此固其辨也。然或其脉证素弱,而忽病外感者有之,或其形体素强,而病

致内伤者亦有之,此中疑似,但于病因脉色中细加权察,自有声应可证。若或认之不真,而

互谬其治,则吉凶攸系不浅也,最宜慎之。

外感嗽证治(共五条)

属性:一、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盖寒随时气入客肺中,所以致嗽。

但治以

辛温,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生姜为最妙。

凡属外感,悉宜先以此汤加减主之。若肺脘燥涩,痰气不利,或年老血衰,咳嗽费力者

,于本方加当归二三钱。若寒气太盛,或中寒肺气不温,邪不能解者,于此方加北细辛七八

分或一钱。若冬月寒盛气闭,邪不易散者,即麻黄、桂枝俱可加用,或用小青龙汤。若伤风

见寒,或伤寒见风,而往来寒热,咳嗽不止者,宜柴陈煎主之。若寒邪不甚,痰气不多者,

但以二陈汤加减主之,则无有不愈。

一、外感之嗽,凡属阴虚少血,或脾肺虚寒之辈,则最易感邪。但察其脉体稍弱,胸膈

无滞,或肾气不足,水泛为痰,或心呕恶,饥不欲食,或年及中衰,血气渐弱,而咳

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加减主之,足称神剂。若兼阳分气虚,而脉微神困,懒言多汗

者,必加人参,勿疑也;若但以脾胃土虚不能生金,而邪不能解,宜六君子汤以补脾肺;或

脾虚不能制水,泛而为痰,宜理中汤,或理阴煎、八味丸之类以补土母,皆良法也。

一、外感咳嗽而兼火者,必有内热喜冷脉滑等证,亦但以二陈、六安等汤酌加凉药佐之

,热微者可加黄芩一二钱,热甚者再加知母、栀子之属。若火在阳明而兼头痛热渴者,惟加

石膏为宜。

一、外感之证,春多升浮之气,治宜兼降,如泽泻、前胡、海石、栝蒌之属是也。夏多

炎热之气,治宜兼凉,如芩、连、知、柏之属是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