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62章 杂证谟痢疾1

第62章 杂证谟痢疾1

经义

属性:《通评虚实论》帝曰∶肠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

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下浓血何如?曰∶脉悬绝则

死,滑大则生。帝曰∶肠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

死,以脏期之。

《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大奇论》曰∶脾脉外鼓,沉为肠,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易治。肾脉

小搏沉。为肠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

涩为肠,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论疾诊尺篇》曰∶大便赤瓣飧泄,脉小,手足寒者,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

易已。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

《经脉篇》曰∶肾所生病为肠。

《阴阳别论》曰∶阴阳虚肠死。

《气厥论》曰∶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死。

《玉机真藏论》曰∶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皆难治。

论证(共二条)

属性:痢疾一证,即《内经》之肠也,古今方书,因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其证

则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见五色,或多红紫,或痛或不痛,或呕或不呕,或为发热,或为

恶寒。此证之阴阳虚实,最宜博审详察,庶不致于差失,若见有不确,则大致误人。前泄泻

门诸法,本与此通,必互相参酌用之为善。

一、痢疾之病,多病于夏秋之交,古法相传,皆谓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热之毒蓄积

为痢,今人所宗,皆此一说。夫痢因于暑而言其为热,岂不宜然,然炎热者,天之常令也,

当热不热,必反为灾;因热贪凉者,人之常事也,过食生冷,所以致痢。多见人之慎疾者,

虽经盛暑,不犯寒凉,则终无泻痢之患,岂其独不受热乎?此其病在寒邪,不在暑热,病在

人事,不在天时,从可知矣。但胃强气实者,虽日用水果之类,而阳气能胜,故不致疾。其

次之者,虽未即病,而日用日积,迨夫大火流西,新凉得气,则伏阴内动,乘机而起,故寒

湿得以犯脾者,多在七八月之间,此阳消阴长之征,最易见也。再其次者,多以脾肾本弱,

则随犯随病,不必伏寒,亦不必待时,尤为易见。夫以生冷下咽,泻痢随起,岂即化而为热

乎?奈何近代医流,止见此时之天热,不见此人之脏寒,但见痢证,开口便言热毒,反以寒

凉治生冷,是何异雪上加霜乎!俗见相同,死者不可胜言矣。

或曰∶然亦有用寒药而愈者何也?曰∶以胃强阳盛之人,而得湿成热者,亦有之;以元

气壮实,而邪不胜正者,亦有之,此皆可以寒治而愈,亦可以通利而愈,而此辈极少。以胃

弱阳虚而因寒伤脏者,此辈极多,若再用寒凉,或妄加荡涤,则无有不死,凡今以痢疾而致

死者,皆此类也。观丹溪曰∶泻痢一证,属热者多,属寒者少。戴原礼曰∶以酷热之毒,至

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因作滞下之证,皆大谬之言也,不可信之,因作俚词以志其戒。

俚词曰

属性:夏日多炎,阴邪易入。暑热是主,风寒是客,身不被风,疟从何致?口不受寒,痢从何

得?治必求本,轩岐金石。志此微言,可为医则。

论泻痢虚实(共三条)

属性: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若四者不明,则杀人甚易也。

一、实证之辨,必其形气强壮,脉息滑实,或素纵口腹,或多胀满坚痛,及年少新病,

脾气未损者,方可用治标之法,微者行之,利之,甚者泻之。

一、虚证之辨,有形体薄弱者,有颜色清白者,有脉虽紧数而无力无神者,有脉见真弦

而中虚似实者,有素禀阳衰者,有素多淡素者,有偶犯生冷者,有偶中雨水阴寒者,有偶因

饮食不调者,有年衰脾弱者。以上诸证,凡其素无纵肆,而忽患泻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