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70章 杂证谟眼目

第70章 杂证谟眼目

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

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常政大论》曰∶赫曦之纪,其病疮疡血流狂妄目赤。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

从,胁痛目赤。

《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候乃大温,其病血溢目赤。三之气,炎

暑至,民病热中,喉痹目赤。少阴司天之政,民病目赤疡。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其

病淋,目冥目赤,气郁于上而热。三之气,大火行,民病目赤。火郁之发,民病目赤心热,

甚则瞀闷懊,善暴死。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

《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胜,目赤欲呕。太阳司天,面赤目黄,善噫。

《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疡。

《师传篇》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目下果大,其胆乃横。

《五脏生成篇》曰∶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

入肝。凡相五色之奇脉。(详前面病门)

《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风论》曰∶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

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

目风,眼寒。

《经脉篇》曰∶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

半死矣。

《诊要经终论》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详三十七卷死生门)

《三部九候论》曰∶目内陷者死。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

要,不可不察也。

论证(共四条)

属性:眼目一证,虽古有五轮八廓及七十二证之辨,余尝细察之,似皆非切当之论,徒资惑乱

,不足凭也。以愚论之,则凡病目者,非火有余则阴不足耳,但辨以虚实二字,可尽之矣。

盖凡病**赤痛,及少壮暂得之病,或因积热而发者,皆属之有余。其有既无**,又无热

痛,而但或昏或涩,或眩运,或无光,或年及中衰,或酒色过度,以致羞明黑暗,瞪视无力

,珠痛如抠等证,则无非水之不足也。虚者当补,实者当泻,此固其辨矣,然而实中亦有兼

虚者,此于肿痛中亦当察其不足;虚中亦有兼实者,又于衰弱内亦当辨其有余,总之,虚实

殊途,自有形气脉色可诊可辨也。知斯二者,则目证虽多,无余义矣。

一、眼科有风热之说,今医家凡见火证,无论有风无风,无不称为风热,多从散治,而

不知风之为义,最当辨析。夫风本阳邪,然必有外感,方是真风,因风生热者,风去火自息

,此宜散之风也。若本无外感,止因内火上炎而为痒为痛者,人亦称为风热,盖木属肝,肝

主风,因热极而生风者,热去风自息,此不宜散者也。如果风由外感,必见头痛鼻塞,或为

寒热,或多涕泪,或筋骨酸疼而脉见紧数,方可兼散。如无表证,而阴火炽于上者,则凡防

风、荆芥、升麻、白芷、细辛、川芎、薄荷、羌活之类,皆不宜用;虽曰亦有芩、连、栀、

柏,自能清火,然宜升者不宜降,用散者是也,宜降者不宜升,用清者是也。若用药不精,

未免自相掣肘,多致可速者反迟,病轻者反重,耽视日久,而翳障损明,无所不致,又孰能

辨其由然哉,此不可不察其阴阳升降之道也。外有升阳散火辨在二卷中,亦宜参阅。

一、眼目之证,当察色以辨虚实。经曰∶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故凡治黄赤者

,宜清肝泻火,治青白者,宜壮肾扶阳,此固不易之法也。至于目黄一证,尤宜辨其虚实,

不可谓黄者必由热也,盖有实热而黄者,有虚寒而黄者。实热之黄如造曲者然,此以湿热内

蓄,郁蒸而成,热去则黄自退,非清利不可也。若虚寒之黄,则犹草木之凋,此以元阳日剥

,**消索而然,其为病也,既无有余之形气,又无烦热之脉证,惟因干涸,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