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绝,形体毁沮)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
《六元正纪大论》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
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故曰
∶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至真要大论》帝曰∶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
反也。帝曰∶不治王气而然者,何也?曰∶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
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
之由也。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
,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根结篇》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
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
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阴
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刺**》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瓦斯,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以上俱经
旨)
经义
属性:夫人之有生,无非受天地之气化耳。及其成形,虽有五行五志,五脏六腑之辨,而总惟
血气为之用。然血无气不行。血非气不化,故经曰∶血者,神气也。然则血之与气,诚异名
而同类,而实惟气为之主。是以天地间阴阳变迁,运数治乱,凡神神奇奇,作于杳冥莫测之
乡者,无非气化之所为。使能知此而气得其正,则何用弗臧。一有违和,而气失其正,则何
往弗否?故帝曰∶百病生于气也。又近见应震王氏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
,未到知音处。旨哉斯言!是实治身治病第一大纲,而后学鲜有知者。且轩岐言气,既已靡
遗,奈何久未发明,终将冥讳。故余摭其精微,类述一十五条,详列如前。俾后学得明造化
之大源,则因理触机,而拯济无穷,斯见轩岐赞育之恩,与地同矣。时崇祯丙子,后学介宾
谨识。
经义
属性: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
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
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是为明哲不凡者,乃能独
见其处。撮而调之,调得其妙,则犹之解结也,犹之雪污也。污去结解,而活人于举指之间
,诚非难也。然而人多难能者,在不知气之理,并不知调之法。即自河间相传以来,咸谓木
香槟榔可以调气,陋亦甚矣。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
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惫,补即调也。由
是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举之,发之、达之,劫之、夺
之,坚之,削之,泄之、利之,润之、燥之,收之、涩之,缓之、峻之,和之、安之。正者
,正之。假者,反之。必清必静,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也。
此外有如按摩导引、针灸熨洗,可以调经络之气。又如喜能胜忧,悲能胜怒,怒能胜思
,思能胜恐,恐能胜喜,可以调情志之气。又如五谷、五果、五菜、五畜可以调化育之气。
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风寒,节饮食,慎起居,和喜怒,可以调卫生之气。及其至也,
则精气有互根之用,阴阳有颠倒之施。或以塞之而实以通之,或以启之而实以封之,或人见
其有而我见其无,或病若在此反以治彼。惟智者能见事之未然,惟仁人能惜人之固有。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