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气味,辛甘发
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详脾胃门)
《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
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
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宣明五气篇》曰∶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详饮食门)
经义
属性:《经脉篇》曰∶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
,而经脉大盛。
《厥论》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夫酒气盛而剽悍,肾气日衰,阳气独
胜。故手脚为之热也。
《营卫生会篇》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也?岐伯曰∶
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论勇篇》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
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
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经义
属性:《刺节真邪论》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
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
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
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虚邪之中人也。洒淅
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
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
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
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余义详本经)
《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如何?岐伯曰∶气虚者,肺
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小针解》曰∶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
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
肠胃,故曰浊气在中也。清湿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
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经义
属性:《寿夭刚柔篇》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藏;寒伤形,乃应形;风
寒伤筋,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脉要精微论》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
汗而寒。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
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虚身热,此谓反
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
,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
,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