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103章 痘疹诠痘疮2

第103章 痘疹诠痘疮2

蕃茂之气也,

其毒平,不必治之。不及之火,是谓伏明,屈伏之气也,其毒陷,治宜培补。此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之大义,而亦痘疹万病之法旨,使不知此,尚敢云医。

一、治热当知微甚,及有毒无毒,斯无谬误。盖痘疹属阳,无不发热。若外虽发热,而内则不

渴,或饮食二便如常,此蒸痘之热耳,热虽在表而内则无病,万万不可妄治。其有热之甚者,痘毒

必甚,此不得不为调理,若甚于发热之初,必为之表散;若甚于见点之后,必为之清解。钱氏曰∶

热甚而大小便闭则利之。如果有热毒实邪,则不得骤用补阳之剂,致令毒瓦斯壅盛,则热终不退,反

为害矣。

一、假热非热,假寒非寒,见有不真,误治则死。如文中主温补,仲阳主凉泻,虽若各有所主,

然无非因病而药,各有所宜,是以二者皆不可偏用。但得中和,斯为贵耳。余见近日幼科,多不知

陈氏之心法,但见痘

疮,则无论是虚是实,开口止知解毒,动手只是寒凉,百证千家,若同一辙,岂必尽皆实热乎?如

实热果真,白非凉泻不可,然必内外俱热,方是热证,内外俱实,方是实证。但其中有似实非实,

似热非热者最多,此不可不察之真而审之确也。故凡见外证虽若实热,而内察则无,如口不甚渴,

二便通利,或见微溏,或禀赋素弱,或脉息不强,或声色不振,或脏气多阴,或饮食不化,或胀满

呕恶,或吐蛔,或倦睡,或畏寒,或作痒,或多惊恐,或筋惕肉之辈,虽见有热,此皆热在表而

不在里,总属无根之火,非真热证也。最忌寒凉。若垫而妄用,则必致败脾,无一免矣。

一、痘疮热甚者,毒之盛也,其痘必多;热微者毒亦微,其痘必少。痘既出而热不减者,痘必

日增,见点后而热渐退者,痘必疏矣。或有微热而痘反密,其内热必甚?而或见烦躁,或二便热

燥,此毒深热亦深也,宜清其内而兼解其表。或有热甚而痘反稀者,以外虽热而内则不热,此毒

浅热亦浅也。

一、痘疮初热之治法,详发热三朝治法条中。

一、治阳邪实热之法。表里挟邪俱热者,柴葛煎、连翘升麻汤。表热不解而里无热者,疏邪饮、

苏葛汤、柴归饮。表里俱热而邪实者,双解散。内热毒盛者,东垣凉膈散,或解毒防风汤。热毒炽

盛,痘疮紫赤,烦躁者,搜毒煎,或大连翘饮,或犀角地黄汤。阴虚血少,燥热神昏者,四物汤或

二阴煎。阴虚血热而大便不通者,四顺清凉饮。大便不通,实热内壅而胸膈胀闷者,前胡枳壳汤,

或三黄丸。二便俱不利而实热内滞者,通关散。小水赤涩而邪热内蓄者,导赤散、六一散。心火盛

而惊搐多痰者,万氏牛黄清心丸,或七味安神丸。痘疮稠密,身热毒盛,养营退热解毒者,鼠粘子

汤、柴胡麦门冬散。

一、纯阳无阴之证,凡发热谵语,狂妄躁乱,大渴大烦,如见鬼祟,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六

脉滑数急疾,是皆火毒内炽之证,当用前法,酌而治之。

陈氏曰∶凡痘疹壮热,经曰不除,如无他证,只用六味柴胡麦门冬散治之。如不愈,服七味白

术散。凡身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疮毒未尽也,用射干鼠粘子汤。如不应,

用七味人参白术散。

程氏曰∶痘疮前后,凡有烧热不退,并属血虚血热,只宜四物汤按证加减。渴加麦门冬、犀角

汁,嗽加栝蒌霜,有痰加贝母、橘红。切忌人参、白术、半夏之属,倘误用之,为害不小。盖痘疮

属阳,血多虚耗,今但滋阴补血,其热自退,此即养阴退阳之义也。

一、痘后余热发热证治,俱详痘后余毒条中。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属性:痘疹一证,虽原于有生之初,然必因时气相触,内外挟邪而后作。凡痘之轻重,已兆于发热之

微甚,而吉凶于此亦可判矣。毒轻者易出易靥,固不必治;毒甚者险证百出,故不得不治。凡治此

者,于初热时,急宜用轻扬之剂,汗以散之,但使外感之邪,脏腑之毒,皆作秽汗,尽从毛窍中出

,则毒瓦斯已减其半,而重者可轻,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