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105章 外科钤1

第105章 外科钤1

生之功,信矣。(薛按)

史氏引证曰∶疡医常器之,于甲戌年,诊太学史氏之母,云内有蓄热,防其作疽。至辛

巳六月,果背胛微痒,疮粒如黍,灼艾即消,隔宿复作,用膏药覆之,晕开六寸许,痛不可

胜,归咎于艾。适遇一僧,自云病疮甚危,尝灸八百余壮方苏。遂用大艾壮如银杏者,灸疮

头及四傍各数壮,痛止。至三十余壮,赤晕悉退。又以艾作团,如梅杏大者四十壮,乃食粥

安寝,疮实四寸,小窍百许,患肉俱坏而愈。立斋曰∶灼艾之法,必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

者灸至痛,则毒必随火而散。否则非徒无益,而反害之。

愚意,痈疽为患,无非血气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

藉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极宜用灸。然又有孙道人神仙熏照方,其法尤精尤妙。若毒邪稍缓,

邪深经远,而气有不达,灸之为良。若毒邪炽盛,其势猛急,而垂危者,则宜用熏照方,更胜于灸。

脓针辨(十二)

属性:齐氏曰∶若发肿都软而不痛者,血瘤也。发肿日渐增长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气结微肿,久而不消,后亦成脓,此是寒热所为也。留积经久,极阴生阳,寒化为热,以

此溃者,必多成,宜早服内塞散以排之。又凡察痈疽,以手掩其上,大热者,脓成自软也。若其上薄皮剥起者,脓浅也。其肿不甚热者,脓未成也。若患瘰结核,寒热发渴,经久

不消,其人面色痿黄者,被热上蒸,已成脓也。至于脏腑肠胃内疮内疽,其疾隐而深藏,目

既不见,手不能近,所为至难,但以诊脉而辨之,亦可知也。有患胃脘痈者,当候胃脉。胃脉

者,人迎也。其脉沉数,气逆则甚,甚则热聚胃口,而胃脘为痈也。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

也。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气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

也。又《肺痈论》曰∶始萌则可救,脓成即死,不可不慎也。久之,咳脓如粳米粥者,不治。呕脓而止者,自愈也。又《肠痈论》曰∶或绕脐生疮,脓从疮出者,有出脐中者,惟大便

下脓血者,自愈也。

伍氏曰∶疮肿赤色,按之色不变者,此脓已成也。按之随手赤色者,其亦有脓也。按之

白色良久方赤者,此游毒已息,可就赤白尽处灸断,赤肿自消。凡痈疽以手按之,若牢硬未

有脓也,若半软半硬已有脓也。又按肿上不热者,为无脓。热甚者,为有脓,宜急破之。

立斋曰∶疮疡之证,毒瓦斯已结者,但可补其气血使脓速成。脓成者,当验其生熟浅深,

视其可否,针而去之。不可论内消之法。小按便痛者,脓浅也。大按方痛者,脓深也。按之

不复起者,脓未成也。按之即复起者,脓已成也。脓生而用针,气血既泄,脓反难成。脓熟

而不针,则腐溃益深,疮口难敛。若疮深而针浅,内脓不出,外血反泄。若疮浅而针深,内

脓虽出,良肉受伤。若元气虚弱,必先补而后针,勿论*神,其脓一出,诸证自退,若脓出

而反痛,或烦躁呕逆,皆由胃气亏损也。宜急补之。若背疮热毒炽盛,中央肉黯,内用托里

,壮其脾胃,外用乌金膏涂于黯处。其赤处渐高,黯处渐低,至六七日间赤黯分界,自有裂

纹,如刀划然,黯肉必渐溃矣。当用针利剪徐徐去之,须使不知疼痛,不见鲜血为妙。

虽有裂纹,脓未流利,及脓水虽出而仍痛者,皆未通于内,并用针于纹中引之。若患于背胛

之间,凡人背近脊处并胛,皮里有筋一层。患此处者,外皮虽破,其筋难溃,以致内脓不出

,令人胀痛苦楚,气血转虚,变证百出。若待自溃,多致不救,必须开之引之,兼以托里。

常治此证,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似此坚物,待其自溃,不反甚乎。此非气血壮实者,未

见其能自溃也。若元气虚弱而误服克伐,患处不痛,或肉将死,急须温补脾胃,亦有生者。

后须纯补之药,庶可收敛。若妄用刀针,去肉出血,则气血愈虚愈伤矣,何以生肌收敛乎。

大凡疮疡脓即溃,当大补血气为先,须有他证,当以未治。

又曰∶凡疮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脓者,补而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