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必令卧室洁净馨香,使气血流畅。仍忌僧道孝子,产妇经妇,及鸡犬猫畜。之类若背疽
难于隐几,宜用绿豆十斗做一袋,隐伏其上,以解毒凉心也。又曰∶大凡脏腑已利,疮毒已溃
,气血既虚,最当调护,若发热而服凉药,无不致祸。
立斋曰∶绿豆性寒,主丹毒烦热、风疹或金石所发。实热烦渴,饮食如常,证属纯阳者
,极宜用之,否则不可轻用也。又曰∶疮疡食肉,乃自弃也。疮疡之毒,发于营气,今反助
之,与自弃何异。虽用药施治,亦不能愈。
东垣云∶胃为五脏之根本。胃气一伤,诸证皆虚,七恶蜂起,可不慎哉。
愚按∶疮疡当忌荤腥,然以愚见言之,则惟热火证及疔毒阳痈,则毫不可犯,宜切慎之。至
若营卫大虚,而毒不能化,肉不能长,凡宜温宜补等证,岂亦不宜滋补乎。故古人号黄为
羊肉,则既宜黄,未有不宜羊肉者。惟猪肉、牛肉、醇酒及伤脾助湿等物,则不可不忌。
阴阳证变(四十一)
属性:太监刘关,患发背,肿痛色紫,诊其脉息沉数。陈良甫云∶脉细发热而痛者,发于阳也。且疮疡赤甚则紫,即火极似水也。询之,尝服丹石药半载,乃积温成热所致。遂以内疏黄
连汤再服,稍平。更用排脓消毒药乃猪蹄汤、太乙膏而愈。经曰∶色与脉当相参应治之者。在
明亢害承制之理,阴阳变化之机焉耳。
举人潘光甫,年四十,患脑疽肿,诊其脉沉静。予谓此阳证阴脉,断不起,已而果然。盖疮疡之证,虽属心火,尤当分表里虚实。果元气充实,内有实火者,寒剂或可责效。若
寒凉过度,使胃寒脾弱,阳证变阴,或结而不溃,溃而不敛,阴阳乖戾,水火交争,死无日
矣。(薛按)
论列方(外科上)
属性:参附汤(补三七)托裹散(外四三)八珍汤(补十九)六君子汤(补五)圣愈汤
(补九一)归脾汤(补三二)回阳汤(外三七)八味丸(补一二一)
败毒散(散三六)冲和汤(外二四)四神丸(热一五一)流气饮(外五五)
五淋散(寒百十七)五香渴(末入,即外五一方)姜附汤(热三二)***汤(补一)
独参汤(补三五)四物汤(补八)理中汤(热一)六味丸(补百二十)
滋肾丸(寒一六三)护心散(外七二)二神丸(热百五十)清凉饮(外九十)
麻黄汤(散一)凉膈散(痘八三)清胃散(寒五四)十宣散(痘十四)
清阴汤(外八五)白虎汤(寒二)离金散(外六七)漏芦汤(外九五)
夺命丹(外七七)蜡矾丸(外七四)忍冬酒(外百二)槐花酒(外百四)
通志酒(外百六)国老膏(外六八)桑枝煎(外百九)掣甘草汤(外六八)
五味子汤(补五七)神仙截法(外百十)十全大补汤(补二十)仙方活命饮(外一)
人参黄汤(外二六)补中益气汤(补三十)托裹消毒散(外二)托里温中汤(外十二)
托里健中汤(外十一)托里清中渴(外十六)托里益黄汤(外十五)
托里益中汤(外十三)托里抑青汤(外十七)托里越鞠汤(外十九)
托里温经汤(外十四)七味白求散(小七)丁香柿蒂散(热**)黄六一汤(补四九)
当归补血汤(补四四)加减八味丸(外三八)人参养营汤(补二一)人参平肺散
(寒三七)人参理中汤(热一)人参败毒散(散三六)附子理中汤(外三四)竹叶黄
汤(寒七)黄连消毒散(外六十)黄连解毒汤(寒一)竹叶石膏汤(寒五)连翘消毒散(外六一)
内疏黄连汤(外九三)五香连翘渴(外五一)四顺清凉饮(攻二五)黄芩清肺饮(寒三八)
内固金粉散(外七三)犀角地黄汤(外四六)乳香定痛丸(外五七)犀角升麻汤(外四七)
香砂六君汤(补七)神仙熏照方(外一二二)附子饼(外百十六)豆豉饼(外百十七)
桑枝灸(外百二十)葱熨法(外一二一)隔蒜灸(外百十五)骑竹马法(外百十四)
针头散(外一四四)降痈散(新因三六)麦饭石膏(外一三九)乌金膏(外一四二)
阴阳散(外一三三)抑阴散(外一三一)抑阳散(外一三二)猪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