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105章 外科钤1

第105章 外科钤1

无亏,可保终吉。旨哉斯言。

又曰∶气无补法,俗论也。以其为病,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知正气虚,而不能营运

,则邪气滞而为病。经云∶壮者气行则愈,怯者弱者则着而为病。苟不用补气,何由而行乎。

浅深辨(六)

属性:齐氏《精义》曰∶疮候多端,欲辨浅深,直须得法。简而论之,则疮疽概举有三∶肿高

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皮肉之色不变者,发于骨髓。又曰∶凡疗疮疽

,以手按摇疮肿,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浅也。又验其人,初生疮之时,便觉壮

热恶寒,拘急头痛,精神不宁,烦躁饮冷者,其疮疽必深也。若人虽患疮疽,而起居平和,

饮食如故者,其疮浮浅也。恶疮初生,其头如米粟,微似有痛痒,误触破之即展,觉有深

意,速服犀角升麻汤,及漏芦汤、通气等药,取通利疏畅,兼用浴毒汤,溃之类。若浮浅

者,贴膏求差。以此推之,则深浅之变,始终之次也。又曰∶憎寒壮热,所患必深。肉

色不变,发于内也。

曾氏曰∶凡痈疽,其脉浮数洪紧,肿作痛,身热烦渴,饮食如常,此六腑不和,毒

发于外而为痈。其势虽急,投以凉剂,多保全生。其脉沉细伏紧,初发甚微,或无疮头,身

不热而内燥,体重烦疼,情绪不乐,胸膈痞闷,饮食无味,此五脏不和,毒蓄于内而为疽。

急投五香连翘汤,或神仙截法蜡矾丸、制甘草汤防托毒瓦斯,免致变证内攻,尤宜当头隔蒜灸。若涂毒药,迷其腠理;投凉药,虚其真气。故善恶之证,在乎医之工拙耳。或噫气痞塞,

咳逆,身冷自汗,目瞪耳聋,恍惚惊悸,语言颠倒,皆深恶证也。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

则危。五善并至,则善无以加,七恶并臻则恶之极矣。

李氏曰∶疽初发一粒如麻豆,发热肿高,热痛色赤,此为外发。势虽炽盛,治得其法,

可保其生。若初时不发热,体倦怠,患处如故,数日不肿痛,五内已坏。虽有卢、扁之药,

亦未如之何矣。

立斋曰∶前证有因元气虚而不能发出者,有因敷贴寒药而不发出者,有因攻伐过伤气

血而不能发出者,有因热毒内蕴而失疏托者,审而治之,多有生者。

总论治法(七)

属性:疮疡之治,有宜泻者,有宜补者,有宜发散者,有宜调营解毒者,因证用药,各有所主。经曰∶形气有余,病气有余,当泻不当补;形气不足,病气不足,当补不当泻。此其大纲

也。故凡察病之法,若其脉见滑实洪数,而肿痛甚,烦热痞结,内外俱壅者,方是大实之

证。此其毒在脏腑,非用硝黄猛峻等剂,荡而逐之,则毒终不解。故不得不下,然非有真实

滞者不可下,此下之不可轻用也。其有脉见微细,血气素弱,或肿而不溃,溃而不敛,或饮

食不加,精神疲倦,或呕吐泄泻,手足常冷,脓水清稀,是皆大虚之候。此当全用温补,固

无疑矣。然不独此也。即凡见脉无洪数,外无烦热,内无壅滞,而毒有可虑者,此虽非大虚

之证,然察其但无实邪,盒饭托里养营,预顾元气。何也。盖恐困苦日久,或脓溃之后,不

待损而自虚矣。及其危败,临期何能及哉。故丹溪云∶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宜先助胃壮气,以

固其本。夫然则气血,凝结者自散,脓瘀已成者自溃,肌**死者自生肌肉,已死者自腐肌

肉,已溃者自敛。若独攻其疮,则脾胃一虚,七恶蜂起,其不死者幸矣,即此谓也。其有脉

见紧数,发热憎寒,或头痛,或身痛,或四肢拘急无汗,是必时气之不正,外闭皮毛,风热

壅盛而为痈肿,此表邪之宜散者也。如无表证,则不宜妄用发散,以致亡阳损卫。故仲景曰

∶疮家不可汗,此之谓也。其有营卫失调,气血留滞而偶生痈肿,但元气无损,饮食如常,

脉无凶候,证无七恶,此其在腑不在脏,在表不在里。有热者清其热,有毒者解其毒,有滞

者行其气,所当调营和卫而从平治者也。大都疮疡一证,得阳证而病气形气俱有余者轻,得

阴证而形气病气俱不足者重。若正气不足而邪毒有余,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危。若毒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