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
更服。无所禁忌,勿当风。
《千金》小续命汤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证,又于六经分别随证加减用之。
麻黄(去节)人参(去芦)黄芩(去腐)芍药甘草(炙)川芎白术防己杏仁(
去皮尖,炒)官桂(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咀。每服五钱,用水一钟半,加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春夏,加
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可随证增减诸药用。
附云岐子加减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远志;心烦多惊,加犀角;骨节间烦疼有热者
,去附子,倍芍药;骨间冷痛,倍用桂枝、附子;燥闷、小便涩,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
一合煎;脏寒下痢,去防己、黄芩,倍附子、白术一两;热痢,减去附子;脚弱,加牛膝、
石斛各一两;身痛,加秦艽一两;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两;失音,加杏仁一两;自汗者
,去麻黄、杏仁,加白术;春,加麻黄一两;夏,加黄芩七钱;秋,加当归四两;冬,加附子半两。
《千金》大续命汤
即前方《金匮》续命汤去人参,加黄芩、荆沥。《元戎》方用竹沥。
续命煮散补虚消风,通经络,行气血,除螈疼痛。
人参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防风荆芥独活细辛葛根甘草远志半
夏(各五钱)桂心(七钱半)
上每服一两,水二钟,生姜三片,煎八分,温服。汗多者,加牡蛎粉一钱半。
《宝鉴》秦艽升麻汤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斜,四肢拘急,恶风寒。
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
每服一两,水二钟,连须葱白头三茎,煎至一钟,食后稍热服,避风寒卧,得微汗即止。
愈风汤治中风诸证,当服此药,以行导诸经,则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
治之。若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要药也。
羌活甘草防风当归蔓荆子川芎细辛黄枳壳人参麻黄白芷甘
菊薄荷枸杞子知母地骨皮独活秦艽黄芩芍药苍术生地黄(各四两)肉桂(一两)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生姜三片,煎七分,空心临卧服。空心一服,吞下
二丹丸,谓之重剂;临卧一服,吞下四白丹,谓之轻剂。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
加麻黄一两,作四服,加姜五、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佳;如一旬之通利,用
愈风汤三两,加大黄一两,亦作四服,每服加生姜五、七片,临卧煎服,得利为度。又洁古
羌活愈风汤∶即同前方加柴胡、杜仲、半夏、浓朴、防己、白茯苓、前胡、熟地黄、石膏等
九味,共三十三味,云治肝肾虚,筋骨弱,言语艰难,精神昏愦,风湿内弱,风热体重,或
瘦而一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此药能安心养神,调阴阳
,无偏胜。
景岳曰∶中风一证,病在血分,多属肝经,肝主风木,故名中风,奈何自唐宋名家以来
,竟以风字看重,遂多用表散之药。不知凡病此者,悉由内伤,本无外感,既无外感而治以
发散,是速其危耳。若因其气血留滞,而少佐辛温以通行经络则可,若认为风邪,而必用取
汗以发散则不可。倘其中亦或有兼表邪而病者,则诸方亦不可废,故择其要者详录之,亦以
存古人之法耳。
胃风汤治虚风能食,牙关紧急,手足搐挛,胃风面肿。
白芷(一钱二分)升麻(二钱)葛根苍术蔓荆子当归(各一钱)甘草(炙)柴胡本
羌活黄柏草豆蔻麻黄(各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温服。
地黄散治中风四肢拘挛。
干地黄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
上咀。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分作八服。日进二服,不拘时。
(东垣)羌活附子汤治冬月犯寒,脑痛齿亦痛,名曰脑风。
羌活苍术(各五分)制附子(炮)麻黄防风白芷僵蚕黄柏(各七分)升麻甘草
(各二分)黄(三分)佛耳草(无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