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觉得……”
秦霄隐约记得,韩馥的地盘上,能人似乎不少。
不过距离看过《三国演义》已经过去太久,许多细节都记不太清。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时期的一方诸侯,手底下总归是会有几个人才的。
总不可能就靠着一个“上将潘凤”打天下。
秦霄想到韩馥出征在外,不由起了心思:“我们是否有机会拿下冀州,作为发展根基?”
这次副本,和之前几次都不一样。
在三国世界中,秦霄没有任何天然的盟友,自身就是一方势力。
初来乍到,没有立足之地。
虽然说,秦霄携带进入副本的物资很多,足够支撑大军几个月的活动。
但光这么坐吃山空,总不是个长久之计。
考虑到这次副本的周期非常之长,秦霄打算,先打下一处根据地,再做图谋。
冀州这块地方,在三国年间也算出了不少人才。
比如大名鼎鼎的赵云赵子龙,他的老家常山,就在冀州的辖区之内。
对于这个角色,哪怕不是三国系列的粉丝,大多数人恐怕也都会喜欢,至少不会讨厌。
在三国所有的武将、统帅当中,以秦霄的个人喜好来划分,赵云就算不是第一,也绝对可以排进前三。
除此之外,秦霄记得,在董卓当权期间,未来曹操手下的头号文臣荀彧,似乎也离开了家乡,在冀州避难。
再加上袁绍手下的张郃、田丰、沮授等等。
冀州这块地方,可以说是“人杰地灵”,出了不少顶尖的人才。
若是能拿下冀州城,以此为根基,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冀州境内,哪怕这些冀州的人才只能搜罗到一半,也足以让秦霄有一个非常不错的起点了。
“若是从战事出发,拿下冀州或许不难。此时冀州城内防备看似严密,实则兵力严重不足,内部空虚。若是趁机偷袭,有极大把握一举拿下。”
岳飞显得有些犹豫:“但,若行此举,恐对君上名声不利。日后,不论与各方结交,还是招纳贤才,都将困难重重。”
“说的也是……”
秦霄不由皱眉。
这个年代的风气,把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董卓权势那么强大,真正死心塌地跟着他干的,也就是李儒、牛辅这两个。
其中牛辅还是董卓的女婿。
其它诸如吕布、贾诩等人,都是迫于形势才在董卓麾下,未来一旦局势有变,立即就会反咬一口。
而且许多有气节的贤才,压根就不愿意为董卓效命。
比如荀彧,在董卓当权之后,立即就辞官回老家,后来还因为惧怕董卓找麻烦,又将家族搬迁到冀州,在韩馥的地盘上避难。
这,就是名声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了。
有一个好名声,不但和各方诸侯打交道的时候会有好处,在招揽人才的时候也往往更加容易。
但,若是背上了一个“小人”的名声,做什么事都会阻力重重。
此时,韩馥多半是正在讨伐董卓。
这算是“大义”。
假若秦霄背后偷袭,抄了韩馥的老家,难免被贴上一个“阴险小人”的标签。
虽然说大争之世,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若是收益足够大,秦霄自然不会顾忌区区名声的问题。
但,仅仅一个冀州,还犯不着。
尤其是在没有搞清楚这个世界的武力上限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就更加重要了。
听了岳飞的劝阻,秦霄立即打消奇袭冀州的念头。
但,如果不打冀州,这“第一步”要如何开始,又让秦霄感到一阵头痛。
商鞅并未第一时间出谋划策,而是向岳飞咨询这方世界的背景、人际关系等等问题。
商鞅毕竟来自更早的时代,不可能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等到了解到一个大概之后,商鞅才开口,提出自己的想法:“主公,鞅有上中下三策!”
秦霄:“???”
你这跑三国演义世界来,直接谋士附身了是吧?
怎么也开始玩这一套了?
不整个什么上中下三策、十八条奇谋,话都不会好好说了是吧?
秦霄哭笑不得,连声道:“商鞅,有什么提议就说,别整这些花里胡哨的。”
“主公明鉴,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