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武术的历史起源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汉代枪的应用达到颠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人们都认为武术起源于战斗的需要,可是《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
二、武术中的太极拳传人
太极拳分为几个种类,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武氏太极拳传人。
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经论字亦畲,生于1832年卒于1**2年,终年60岁。永年广府城里西街人,清末举人。于1852年始,从其舅武禹襄学习太极拳。勤于默识揣摩,反复验证,每得一势诀要。立即写成纸条,贴在书房四周、反复揣摩,稍觉不妥,即另写他条,每势必得臻圆,方才罢休,李亦畲精于技击、拳理,苦研拳功,勤于笔耕,继承和完善了其舅武禹襄的拳架和拳论。著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密决”、“擎引松放七言四句”、“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打手歌”入韵,并绘“左右虚实图”二幅,“论虚实开合”等。他还将王宗岳、武禹襄及本人的论著编辑成《廉让堂大极拳谱〉手抄三本,一本交胞弟李启轩,一本自存。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老三本”,被太极拳界奉为经典拳谱。
由于“廉让堂太极拳谱”的问世,对拳理之钻研阐发,对太极拳的广为传播,起到了不可估价的作用。1929年李亦畲孙李福荫在省立永年十三中学刻印“廉让堂太极拳谱”。1938年再版拳谱。1935年春由孙李槐荫在山西编印“李氏太极拳谱”问世,并做了序言,使永年太极拳成为一种有理论指导的,有实践证明的拳术。
李亦畲将拳技后传二子:宝廉、宝让,与广府城里郝为真及河北省清河县葛福来。
李承纶字启轩,李亦畲之胞弟,亦精于太极拳。著有《敷字决解分一篇,“各势白话歌”六十句。授徒有南宫马静波清河葛顺成。
郝为真,名和。永年城里人。生于清朝末年(1849年)卒于民国初年(1920年),为人谦和敦厚,幼年好武,曾学洪拳、春秋拳。后见太极拳轻灵巧妙,遂拜李亦畲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拳。他严守师训,练拳一丝不苟,苦练不辍,认真刻苦,晨昏无问深得老师喜爱。曾任永年省立十三中学、县立高小两校武术教授。他平常与人交手试技无不着手奏效,发人于寻丈之外,制人而不伤人,来访者无不心悦诚服,固访者必拜师而后去。当时爱武者都以拜郝为师学拳为荣,授徒逅布华夏。其拳技演为一派(曾一度称为郝派)。其所传架子,系将武李氏所传架子加开合,按一至四呼发口令,以便领导学生集体学习。生平无著作,现有讲解“不丢不顶”和叙述其“练功之阶段”的感觉两篇纪录。他传子郝月如,徒弟有孙禄堂、李保玉、李圣端、李福荫、韩钦贤、张振宗等武林高手。由于创编了一呼四发的开合太极拳,使武氏太极拳得到进一步发展。
郝月如名文桂、郝为真大师次子(1877—1935),得家传,善短打。1928年前在永年第一完全小学任武术教师。并兼任永年国术馆馆长,执馆任教。后应李保玉孙禄堂之约,赴南京、广东等地授艺,教拳终生,殁于南京馆舍:著有《太极拳十三要点论解》、《武式太极拳走架打手》,完善了武氏太极拳开合程序,为武氏太极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他一生授徒颇多,传其子少如。
郝少如字梦修(1907—1983),他生于太极世家,对太极拳的精要,能心领神会。1928年,随父到南京、上海授拳。沪宁杭名师林立,少如二十三岁独闯上海滩,他一生勤奋,桃李满园,少如的太极拳识渊博,以理论与实践的高度驾驭着精湛的拳艺:他不仅能正确地解释王、武、李三家拳论中每一字的含义,而且能将其精华演练得淋离尽致。是表里俱精,素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