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①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②,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③,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④。入宣德楼正门,乃大庆殿,庭设两楼,如寺院钟楼,上有太史局,保章正⑤测验刻漏,逐时刻执牙牌奏。每遇大礼车驾斋宿及正朔,朝会于此殿。殿外左右横门曰左右长庆门。内城南壁有门三座,系大朝会趋朝路。宣德楼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左掖门里乃明堂,右掖门里西去乃天章、宝文等阁。宫城至北廊约百余丈。入门东去街北廊乃枢密院,次中书省,次都堂(宰相朝退治事于此),次门下省,次大庆殿。外廊横门北去百余步,又一横门,每日宰执趋朝,此处下马;余侍从台谏于第一横门下马,行至文德殿,入第二横门。东廊大庆殿东偏门,西廊中书、门下后省,次修国史院,次南向小角门,正对文德殿(常朝殿也)。殿前东西大街,东出东华门,西出西华门。近里又两门相对,左右嘉肃门也。南去左右银台门。自东华门里皇太子宫入嘉肃门,街南大庆殿后门、东西上门,街北宣祐门。南北大街西廊,面东曰凝晖殿,乃通会通门,入禁中矣。殿相对东廊门楼,乃殿中省六尚局御厨。殿上常列禁卫两重,
时刻提警,出入甚严。近里皆近侍中贵。殿之外皆知省、御药、幕次、快行、亲从官、辇官、车子院、黄院子、内诸司兵士,祗候宣唤,及宫
禁买卖进贡,皆由此入。唯此浩穰诸司,人自卖饮食珍奇之物,市井之间未有也。每遇早晚进膳,自殿中省对凝晖殿,禁卫成列,约栏不得过往。省门上有一人呼喝,谓之“拨食家”。次有紫衣、裹脚子向后曲折幞头者,谓之“院子家”,托一合,用黄绣龙合衣笼罩,左手携一红罗绣手巾,进入于此,约十余合,继托金瓜合二十余面进入,非时取唤,谓之“泛索”。宣祐门外,西去紫宸殿(正朔受朝于此)。次曰文德殿(常朝所御),次曰垂拱殿,次曰皇仪殿,次曰集英殿(御宴及试举人于此)。后殿曰崇政殿、保和殿,内书阁曰睿思殿。后门曰供辰门。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是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分⑥争以贵价取之。
[注释]
①大内:即皇宫。北宋的皇宫在汴京城的西北部,周长约五里。原来是唐代宣武军节度使的治所,五代后梁时将此处建为建昌宫,后唐时此处仍为军治所,后晋时建为大宁宫。北宋初建隆三年(962年),诏令按照洛阳的宫殿规制重新加以修建。②甃(zhòu):本义是井壁。《易·井卦》有“井甃无咎”句,《周易集解》引前人注云:“以砖垒井曰甃。”后来引申为宫门内壁或湖池的岸边用砖雕砌镶之物
皆称为甃。③甍(méng):古建筑中指梁栋或屋脊,这里泛指梁栋。桷(jué)、榱(cuī),俱指椽子。雕甍画栋,峻桷层榱,意思是皇宫的建筑梁栋雕绘华丽,椽檐层叠**,十分气派的景象。④杈子:用木条交叉固定,作为支架,另一木横架于上,排在地上表示禁约,摆在街上相当于隔离墩。魏晋以后称之为行马,到北宋称为叉子,或作杈子。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云:“晋魏以后官至贵品,其门得施行马。行马者,一木横中,两木互穿以成,四角施之于门,以为约禁也。周礼为之陛枑,今官府前叉子是也。”⑤保章正:太史局里的官职名称。《宋史》卷一**“职官四”记云:“大史局掌测验天文,考定历法。”其官名有令、有正、有丞、有直长、有灵台郎、有保章正等。⑥诸分:见下节注②。
[译文]
皇宫的正门宣德楼前排列有五座大门,门上都装饰有金钉并涂以大红色的油漆,城墙都是砖石相间,并雕刻有形态各异的龙凤及飞云的图案,无一不是雕梁画栋,高俊的屋角上层排列着椽子,并用琉璃瓦覆盖其上,曲尺形的朵楼也都饰以朱红色或彩绘的栏杆,朵楼下相对竖立两座阙亭,亭前都放置着阻拦人马通行的朱红杈子。进入宣德楼正门就是大庆殿了,大庆殿的庭院内设有两座楼,很像寺院里的钟楼,楼上太史局的官员保章正在测验刻漏,按时按刻要手执牙牌进行奏报。每逢重大庆典或是皇上斋戒住宿
以及大年正月初一的朝会都要在此殿进行。
大庆殿外左右两侧的横门分别叫左、右长庆门。内城南墙有三座门,是重大朝会时上朝之路。宣德楼左侧的叫左掖门,右侧的叫右掖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