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垂鹅毛筒红绶带,下承以小盘,周绯裙绣乌形。”木辂、象
辂、革辂、金辂、玉辂:合为五辂,见上节“大礼预教车象”注②。《三礼图》:书名,原为东汉郑玄、晋阮谌、唐张镒等人所撰,皆名为《三礼图》,一共六种,都已失传。现存世的有北宋初大常博士聂崇义所撰作的《三礼图》二十卷,这是聂氏在五代后周时奉诏参照前朝的几种《三礼图》重新编写的,北宋时沈括《梦溪笔谈》和欧阳修《集古录》等书都认为它多与“三礼”的注解不合。《文献通考》卷一八一“经籍考八”云:“《三礼图》二十卷。晁氏回:聂崇义周世宗时被旨纂集,以郑康成、阮谌等六家图刊定,皇朝建隆二年奏之。赐紫绶犀带,奖其志学。窦仪为之序。”日哺(bū):即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3点到5点。
[译文]
冬至前三天,皇上住宿在大庆殿。殿堂非常宽敞,可以容纳几万人。即使将车驾和各种仪仗都摆放在大厅中,也不能将厅堂装满。殿外有东西两楼相对峙,叫做“钟鼓楼”。楼上有太史局的官员观察、记录刻漏。每一时、每一刻都要如同鸡鸣一般击一下鼓,这时就有一位身着绿色衣服的人手执象牙牌进行奏报,每到一刻,则要说“某时几棒鼓”,若是整时就奏报说“某时正”。宰相及百官,皆身穿官服,而他们戴的帽子则表示了他们各自的官位级别。宰相和亲王戴貂蝉冠加九梁,从官为七梁,其余各官从六梁到二梁不等,台谏官就要戴獬豸冠了。所谓的“梁”,是指帽子前额横梁上排列着的金或铜的叶片。朝官皆身着绛色官袍并镶有黑边,官袍为圆领、胸前有方形图案,腰间系有玉佩,脚上穿
的是云头朝靴。官员们根据各自官位的级别的不同而手执不同的朝笏。其余当差的人,都是裹着头巾,身穿红袍,也有等级的差别。只有内官门使和御史台的官员,才能穿圆领、胸前有方形图案的朝服。进入殿内当值的人员,每人发给一个黄色方形的号牌,其余在殿外当值的人员都发给黄色长条号牌或红色长方形号牌,牌上标明各自应去的位置。皇上的仪仗和车驾,包括有信幡、龙旗、相风乌、指南车、木辂、象辂、革辂、金辂、玉辂等,这些在《三礼图》一书中都可以了解到,这里不再一一详述了。排列在大庆殿门外及御街上远近各处的禁军兵士全都装束整齐,战马达数万,围绕着皇宫周围。此夜,殿内除卫队之外,还有头戴锦边小帽、身穿锦络缝宽衫的兵士,每人手执一根银裹头黑漆的木棍,这叫做“喝探兵士”。十几个人作为一队,聚集站在一起,共有几十队。每队有一名队长喝道:“是与不是?”众兵士皆答:“是。”又问:“是什么人?”众兵士又答:“殿前都指挥使高俅。”这样互答似的喊叫不停。或者模仿鸡叫声。又有在宣德门外布置警戒地段,其中的士卫叫做“武严兵士”。门外有画鼓二百面,都配有号角。这些号角都是用彩帛制作如小角旗样式的装饰物系在上面的,兵士都是头戴小帽,黄绣巾裹头,身穿黄绣宽衫,里穿青窄衬衫。申时和三更时,分别奏乐戒鼓。每次奏乐前先鸣号角,号角响罢,一名军校手执一根长而弹软的藤条,上面系着一团红缨子,击鼓者望着拂尘,随着拂尘的高或低,用鼓声的高低顿挫进行呼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