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将此归因于谄媚效应,即人们通常会愿意相信让自己看起来充满正能量的事情。在我们与人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无论是共事,还是吃饭、聊天,比起消极的人,我们更愿意和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正能量的人在一起。这也是由于谄媚效应。
所谓正能量,除了自己要努力拼搏,也包括不吝于对他人赞美。赞美,是对一个人的鼓励与期望,可以使一个脆弱的梦想在即将毁灭的瞬间重新获得飞翔的能量。有时候,我们清醒地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完美,却仍然可以因为一句赞美的话而开心不已。
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愿意相信,如果这个世界上当真存在守护者,那么守护者一定是懂得赞美的人。
可惜,时光奔流,人来人往,我见到了许许多多的人,懂得赞美的人却不多。
同事A肤白貌美且有大长腿,根据“好看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的定理,她在公司人缘也很好。但是,她
并没有一个可以敞开心扉痛快说话的朋友。
究其原因,我想大概就是因为她不懂得赞美吧--不是吝啬赞美,而是过分赞美。她赞美人的时候,既有《甄嬛传》里祺嫔对皇后百般讨好的模样,也有母亲和邻居夸赞自己家孩子时的表情,一点也不好看。
对于这样的赞美,大家心知肚明,并不说破。然而,有时她的赞美实在令人觉得难堪。
同事B叹息,说甲方让她改项目策划方案,这已经是第N版了,她故作吃惊,说开会的时候,你做的方案阐述很好呀!根本就用不着修改。然而项目组的同事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的方案阐述是临时抱佛脚的成果,纰漏实在是多。
同事C设计了一版宣传海报,发给大家看,请大家提出修改建议。有人说颜色太显眼,logo看上去不那么醒目,有人说风格不适合甲方的品牌定位,A看了看,说,“哎呀!简直太棒了”。我们面面相觑
,不知如何接话--A自己本身也是设计出身,她不会看不出这一版的纰漏,更何况,前几天她刚刚吐槽C的设计风格太花哨。
我们当然愿意相信A是出于好意,她想以赞美的方式去鼓励每一个努力工作的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好意,就应当不要让这份好意被浪费,甚至于被他人曲解,否则再多的好意也是白搭。
一个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的小姑娘,总是低着头走在路上。一天,她鼓起勇气到商场去买了一个蝴蝶结发夹。导购帮她梳好头发,别上新买的蝴蝶结发夹,说“你的头发又长又柔顺,戴上这款发夹可真好看”。小姑娘大吃一惊,很高兴,这是她从小到大第一次听到有人夸她好看。
小朋友总是乐于炫耀自己,希望得到更多的夸奖。从商场回家的路上,小姑娘抬起头蹦蹦跳跳,试图吸引路人的注意。回到家,她连忙跑到妈妈面前,让妈妈看她有没有什么变化。妈
妈仔细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她有一点着急,让妈妈再仔细看一看,还把妈妈拉到了镜子前。妈妈看了看镜子里的女儿,又看了看站在她面前的女儿,仍然没有发现什么变化。小姑娘沮丧地说:“我刚刚到商场买了一个蝴蝶结发夹啊!导购阿姨给我别在头发上了,她还说好看。我一路蹦蹦跳跳地回了家,觉得路人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呢!”妈妈看了看女儿的头发,和平常并没有什么区别。她想,大概是女儿回家的时候太开心,蝴蝶结被甩掉了,便说:“是啊,妈妈没有发现,今天你比平常更漂亮了呢!”小姑娘心里欢喜,笑着去摸头发,想把蝴蝶结取下来给妈妈戴上,却发现蝴蝶结已经不在自己的头上了……
结果可想而知,小姑娘伤心地哭了很久。你看,过分的赞美比欺骗更让人难过。然而,更让我觉得难过的是,很多时候,人们可以分辨出哪句话是过度的赞美,
哪句话是由衷的赞美,但为了融入到某个团队或者环境中,不得不去对不值得赞美的人和事情说那些自己都险些信以为真的恭维话。
从谄媚效应来看,赞美的确可以拉近我们与一个人的距离。由衷夸赞一个人的时候,人类的语言仿佛成了灵丹妙药,让人们感受到来自另一个人心中的正能量,从而重新鼓起勇气或者更加有信心面对以后的生活,还可以迅速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喧哗,只有当我们安静下来,才会懂得赞美应当怎样说出口。赞美不是阿谀奉承、不是过度吹捧,更不是我们放低姿态假意对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示好的方式。对喜欢的人说赞美的话,是女性展现自身修养的美丽途径,对不值得称赞的人说赞美的话,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