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那些准到没话说的心理效应 > 朋友决定自我层次——圈子效应

朋友决定自我层次——圈子效应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淳于髡。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是齐国的大夫。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之士。

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说:“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像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名贤士,那贤士是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说:“不能这样说。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概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

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

淳于髡说的话很有道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圈子,志同道合的人往往倾向于相聚成群,有志之士喜欢聚集在一起,如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和卢照邻。他们就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讨论政事,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古代,诗人想要出名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京城参加达官贵人或是文人的**。在酒席上即兴赋诗,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口口相传之下,真正有才华的诗人就出名了。

同样的道理,盗贼喜欢和盗贼聚在一起团伙作案,爱偷鸡摸狗不务正业的小混混也爱聚在一起混日子。

兴趣、志向、理想、性格相似的人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交流和生活圈子,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这便是心理学上的圈子效应。

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随着信息传播快速快捷,各种聊天工具被广泛运用,虚拟圈子加速地形成和发展;另外一方面随着社会压力的逐渐增

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沟通的愿望也不断增强,加上前面说的信息发达因素,使得现实中的圈子种类越来越多。

从读书会、QQ好友群、围绕某个话题讨论的百度贴吧、网络小说读者的粉丝群,再到明星们的娱乐圈、富翁们组成的上流社会圈子,甚至还有同性恋者们创建的同志圈等,圈子的类型千姿百态,如雨后春笋般竞相萌发着。已经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演讲会上,一位发言人给现场听众做了这样一个小测试,他说:“请大家每人拿出一张纸,写下和你相处时间最多的六个人,也可以说是与你关系最亲密的六个朋友,记下他们的月收入,然后算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这个平均值便能反映你个人月收入的多少。”测试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因为他们算出来的平均值几乎就是自己的月收入。

当然这种算法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却很常见,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们常

说,要想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这个人交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朋友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大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你的一生。你能走多远,在于你与谁同行。如果你想展翅高飞,那么请你多与雄鹰为伍,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他说:“因为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

成功学理论里也有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是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和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他们良好的影响。

经常与酗酒、赌博的人厮混,你不可能进取;经常与性格浮夸的人为伴,你做事不会脚踏实地;经常与牢骚满腹的人对话,你就会变得牢骚满腹;经常与满脑“钱”字的人交往,你就会沦为唯利是图之辈。

有什么样的朋友,就预示着你有什么样的未来。朋友的高度决定你的自我层次,如果你

的朋友是积极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倘若你希望得到进步,就要去多结交比你优秀的朋友,只有他们才能给你提供成长进步的经验。

圈子效应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圈子,有的人圈子小,有的人圈子大;有的人圈子能量高,有的人圈子能量低;有的人能依靠圈子左右逢源、飞黄腾达,有的人则在圈子里一事无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