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那些准到没话说的心理效应 > 把话说到他人心坎儿上——赞美效应

把话说到他人心坎儿上——赞美效应

在非洲南部的巴贝姆族群,倘若族内的某个人犯了行为有失检点的错误,族长便会让犯错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他人。

但最值得称道的是,整个部落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举行一个可以令他重新做人的仪式。

长者首先发言,讲述这个犯错误的人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每个族人依次用真诚的话语叙述犯错者的优点和善行。当所有的族人都将“赞美语”说完后还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典。老族长是庆典的主持人,部落中的男女老幼都要载歌载舞,用一种隆重而热烈的仪式来庆贺犯错误的人悬崖勒马,脱胎换骨,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巴贝纳姆族的这种重新做人的仪式,正是应用了心理学上的赞美效应。赞美效应指的是赞美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而得到你肯定评价的人,往往也会怀着一种潜在的快乐心情来满足你对他的期待。因而赞美比惩戒的力量更大,它能给人一种支持和力量,让人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建立自信

心。

赞美中的尊重与荣誉,是巴贝姆族人的第二生命,是一种令人改过自新的拯救。也正是因为巴贝姆族的族人对赞美效应的巧妙应用,让这个淳朴而古老的种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艺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关于赞美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塔尔森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1968年,他们对一所小学六个班学生的成绩变化进行预测,并把他们认为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名单用赞赏的口吻通知学校校长和有关教师,并再三叮嘱对名单保密。

实际上,这些名单的人名是他们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八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

为什么八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

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

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故而出现了“奇迹”。

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和爱而产生的效应,被心理学家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赞美效应。

歌德说过: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更会使自己身心健康,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会使我们更为自信,也会使我们更有魅力。

一句赞美的话胜过一剂良药,真诚的赞美来自内心深处,是心灵的感应,如同和煦的阳光,能使人受到感染,甚至是一种拯救。

赞美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一块糖果,却包含着关注与肯定。真诚地赞美一个人,会成为彼此心灵间和谐与默契的桥梁,甚至会改变人的一生。

赵小龙是个聪明但很顽皮的孩子,不爱学习,小小年纪抽烟喝酒打架,整日跟着街头的混混厮混,老师拿他没辙,父母在无数次的责怪和打骂之后也对屡教不改的儿子彻底失去了信心。然而就在人人都认为赵小龙这一辈子再也不会有出息

之时,他遇到了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这个班主任不仅没有对他的顽劣行为多加苛责,反而时不时地在同学面前赞扬他聪明,并告诉他,他如果真心学习一定会进入全年级前五名。

从此,但凡赵小龙有进步,班主任都会对他加以赞扬,时间长了,赵小龙先是喜欢上了这个班主任,最后慢慢地开始听他的话,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学习上,最终真的进入了全年级前五名,从一个坏孩子逆袭成为优等生。

那么,赞美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

因为人在被赞美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行为塑造”。我们会试图把自己塑造成具有某种优点的人,并且,这种塑造有心理强化的作用,会不断地鼓励自己朝着某个好的方向发展,从而真正具有人们口中的某些优点。

赞美,正是督促我们不断自我进步的力量。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同样也要不吝于给他人赞美,赞美能够成为沟通人心的桥梁,尤其是当你与他人产生隔阂时,适当地赞美和肯定对方的长处,是消除这种隔阂最有效的方式。而对

自己不太亲近的人,赞美则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

1920年,时任上尉的戴高乐,有次在巴黎舞会上邀请汪杜洛小姐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