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只有一个和尚,他每天担着水桶去山下挑水吃。过了一段时间,来了另一个和尚。两个人了,于是,原本一个人的挑水改成了两个人抬水。又过了一段时间,来了第三个和尚,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想要别人去山下挑水或抬水.于是他们互相推诿,最后都没水吃。
有人便总结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规律。虽然这三个倒霉的和尚最后都没水吃了,但是这个故事却成了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启蒙者。
心理学家们发现,当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或者完成任务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个体所付出的努力要比单独完成任务时更少,
个人活动的积极性和效率都会大打折扣,而且还有“群体越大,干活越少”的趋势。
最早发现这个现象的是一个叫瑞琼曼的法国人,他在1913年的时候进行了一个拔河的实验。他要求被试者分别在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者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六十三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五十三公斤,八个人时是三十一公斤。这种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少的现象,后来在其他人的实验中也得到证实。这些现象不仅在实验室里能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
在欧美一些国家,私有土地占
总农用地的1%,但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农民们则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在中国,自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作物的总产量每年递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二十六年里平均增幅的两倍多。家庭收入直接和产量挂钩,大家的生产积极性立马就上来了,整个国民经济水平也是迅速地提高。
那么,这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规律该如何突破呢?
其实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还有续集,他们的庙里来了个新方丈,方丈见他们没水吃的可怜兮兮的模样,于是给他们出了三个主意,由于从寺庙到水井的距离比较长,所以一个和尚挑会比较累,于是方丈便让这三个和尚商量
,用接力赛的形式去挑水,每人挑一段,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这样一搞接力赛从早到晚不停继续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满了。这是协作的方法,也可以叫作“机制创新”,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个办法。
第二个办法就比较有趣了,方丈把他的三个和尚徒弟叫来说,我们立下庙规,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水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于是三个和尚都拼命去挑水,一会儿水缸就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三个和尚唯恐晚上吃不到菜,纷纷积极地挑水。
第三个法子就是最聪明的法子了,这三个和尚嫌天天挑水太
累,于是想了个办法,他们见后山上有竹子,于是就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做成一个运水的轱辘。第一个和尚负责把水从水井里用轱辘摇上去,然后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而第三个和尚在一边休息。三个和尚轮流换班,一会儿就灌满了,这叫“技术创新”。
由此可见,要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方法还是有很多的。有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规律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要解决现代社会中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也是有很多方法的,但最核心的理念还是在于合作,而好的合作需要好的途径,只有好的途径,也才能促成其高效率的合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