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一百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后,被重重地弹了回来。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心理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结果跳蚤变成“爬蚤”了。
心理学家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了跳蚤效应,跳蚤在一次次地受到挫折和阻碍之后变得麻木而胆怯,于是调节了自己跳的目标高度,并且适应了它,不再改变。困难和障碍磨灭了它与生俱来的跳跃天分,使它失去了跳跃的目标,慢慢地变成了爬蚤。
不仅跳蚤如此,人也一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
,便灰心丧气,不敢再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
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看不到未来确切的努力方向。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次次丧失唾手可得的机会,最终一事无成。这种现象被科学家叫作“自我设限”。
人们往往会因为在生活中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太低,或者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从而丧失奋斗的动力,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最终只能慢慢流入平庸。
下面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费罗伦丝·柯德威克涉水进入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注视着她。15个钟头之后,她被冰冷的海水
冻得浑身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了船。而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当别人告诉她这个事实后,从寒冷中慢慢复苏的她很沮丧,她告诉记者,真正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
柯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了同一个海峡。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二十五年的追踪调查。
二十五年后,这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如下: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二十五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
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存在社会的中下层,能安稳的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余下27%没有目标的人,仍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动荡不安、时常抱怨的生活。
想改变自己处境的人最多,但很少有人将其化为一个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或者曾有个目标,但是像那只玻璃罩中的跳蚤一样,因为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的改变。结果,有许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可就是迟迟拿不出行动来。根本原因乃是他们欠缺一些能吸引他们的未来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洛杉矶郊区有个年仅十五岁的孩子,拟了一个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表格,其中包括:“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
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谱;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
他把每一项编了号,共有一百二十七个目标。当他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行。十六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他按计划逐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