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那些准到没话说的心理效应 > 不选合作选竞争——竞争优势效应

不选合作选竞争——竞争优势效应

首先来讲一个老故事: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

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

两个东西谁也不肯松口。这时,一个渔夫走过来看见了这种情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虽然这只是一个寓言,但是因为鹬蚌相争而被别人得利的事情自古就有很多,形象地说明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有多么强烈,宁可自己与对手同归于尽,也不想给对方让步。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竞争优势效应指的是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关于竞争效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他们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两两结合,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纸上写下自己想得到的钱的金额。如果两个人的金

额之和刚好等于一百或者小于一百,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金额;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一百,比如说是一百二十,那么,他们俩就要分别付给心理学家六十元。

结果是几乎没有哪一组的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一百,他们都得付钱。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上帝允诺一个人说:“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可是有一个条件:在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你的敌人得到的会是你的两倍。”因此,这个人就提出了自己的愿望: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一大笔财产,那第三个愿望是什么呢?第三个愿望是“把我打个半死”。此人说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要是将我打个半死的话,那敌人岂不是要被“完全”打死啊?要真是这样的话,就算他得到的钱比我多两倍,最终还是会没命。尽管自己为此要被打个半死,可是为了不让自己的敌人比自己更好,这样做也值得。

那么,这种哪怕是拼个两败俱伤也不愿意选择合作双赢的竞争优势效应是如何

产生的呢?

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之时,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认为,沟通的缺乏也是人们选择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如果在上面的实验中允许参加实验的两个人互相商量,或者两个人对对方的选择有充分的把握,结果必然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即使是这样,“自私”的竞争优势效应在某些方面倘若用得巧妙也可以发挥出神奇的作用。

战国时,秦昭襄王对范雎说:“天下的贤才武士,以合纵为目标,相聚在赵国,而且要攻击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

范雎说:“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合纵关系。秦

国与天下的贤才武士,并没有什么仇恨,他们相聚要来攻打秦国,只是为求一己的富贵。一群狗在一处,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就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块骨头,彼此都起了争夺之意。”

于是秦王派范雎带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赠予合纵之士的黄金不到三千斤,他们就互相争斗起来,也不再策划攻击秦国了。范雎正是巧妙地利用竞争优势效应而为秦国化解了一次危机。

由这个故事可见,即使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平均,以及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人们仍然会选择竞争。

如果想消除“竞争优势效应”的消极作用,就一定要推崇“双赢理论”。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世上不存在绝对的我,唯有融入“我们”的“我”才是“完整的我”。

对于这一点,美国总统林肯就深谙其中之道,他对政

敌的友好态度曾经使一位官员非常不满,他不明白为什么林肯试图跟那些人交朋友,而不是消灭他们。林肯却非常老道地说:“难道我这样做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其实林肯是在化敌为友,实现双方共同利益上的“双赢”。

“竞争优势效应”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