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青铜时代,辛梅里安人-草原之主的兴起与没落
据目前所知,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最早通道就是北方的草原之路。在旧石器时代,这条欧亚之路将奥瑞纳文化①输送到了西伯利亚。在安加拉河上游伊尔库茨克附近的马利塔地区,曾经发现一尊属于奥瑞纳时期的维纳斯雕像,这个发现可以证明这一点。接着,奥瑞纳文化又从西伯利亚传入中国北方。在中国西北宁夏的水洞沟和陕西榆林地区西南部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的遗址②有着与奥瑞纳文化相似的特征。马格德林文化③也循着同样的传播路径,在叶尼塞河上游的西伯利亚地区,在中国北方的多伦诺尔、满洲里和海拉尔地区以及河北的考古发现,似乎都能找到它的周口店博物馆中的北京人雕塑代表。在北京的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不仅发现了人的骨架和装饰品,还发现了骨针、穿孔的动物犬齿、骨质的坠子、钻了孔的贝壳、珠母碎片及赭石等。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种饰有“篦纹”的陶器也沿着这条连接欧亚的草原之路走向了亚洲。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种“篦纹”陶器在俄罗斯中部地区发展起来,然后传到了西伯利亚部分地区,由此继续向中国扩展。在甘肃齐家坪遗址发现的中国原始陶器中,可以看到这种装饰风格的影响。公元前2000年初期,同样经由西伯利亚,一种起源于基辅附近特里波利耶和库库泰尼的饰有旋涡纹的彩陶,从乌克兰传入了中国。公元前1700年前后,这种陶器风格在河南仰韶村有了蓬勃的发展,后来又由甘肃半山文化继承和改进④。根据塔尔格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史前考古学教授)的推测,公元前1500年前后,在多瑙河地区伟大的青铜文化(奥尼耶迪兹文化)的影响下,西伯利亚西部地区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又过了300年,也就是公元前1200年前后,青铜文化才扩展到了西伯利亚中部的米努辛斯克。西伯利亚的青铜器制造技术逐渐传到了中国,中国人制作出了源于西伯利亚地区的青铜斧和长长的矛头。
为了装饰镶嵌在马具和装备上的铜片、银片和金片,古代牧民
创造出了独特的动物艺术。对于游牧民来说,这种艺术略显奢侈。这种动物艺术日益发展,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成为草原古代史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库班的迈科普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金、银、合金质地的花瓶,以及金、银打造的动物,比如公牛、狮子等,是这种草原艺术的典型代表。此外,那些出土的动物形象还带有显著的亚述-巴比伦艺术风格。塔尔格伦估计,这些文物的年代与米诺斯文明中期是同一时期,时间是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著名的克勒姆斯青铜斧上也有亚述-巴比伦风格的影子,由此可见,亚述-巴比伦风格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公元前6世纪前后。
根据塔尔格伦的观点,自公元前1200年起,黑海以北的俄罗斯草原上来了一群新的居民,印欧人种的一支、被看作是色雷斯-弗里吉亚人种的辛梅里安人逐渐迁居到了那里。他们可能是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方向迁移过来的,也有可能本身就是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原住民。塔尔格伦认为,第聂伯河流域和库班(迈科普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这一时期的文物中,至少有一部分是辛梅里安人创造的。在多瑙河下游和第聂伯河下游之间发现的那些文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博罗季诺的宝藏,包括斯特科夫的青铜镰刀、尼古拉耶夫的青铜铸器、阿布拉莫夫卡的青铜镰刀等,还有在库班发现的斯特拉米**托夫卡雅的公牛像,以及在捷列克河畔发现的皮亚蒂戈尔斯克的棺椁等。甘扎-卡拉巴克赫发现的青铜纽扣装饰有几何纹动物图案,在俄罗斯南部地区出现的辛梅里安人的艺术,都与甘扎-卡拉巴克赫地区的外高加索文化有联系(外高加索文化始于公元前1400年至1250年前后,结束于公元前800年前后)。辛梅里安人的艺术风格还对公元前1200年前后青铜艺术达到了繁荣的塔里锡文化造成了影响。⑤
辛梅里安人的艺术,或者说辛梅里安人的青铜艺术,是从伏尔加河传播到乌拉尔山地区和突厥斯坦的。根据波克罗夫斯克(1914年-1931年的旧称,今称“恩格斯城”)古墓的年代
,可以推知这一点,而它的年代在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200年。在下诺夫哥罗德附近的色玛,发现了以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800年间的带孔的青铜战斧为代表的珍贵文物,我们因此有机会了解到处于发展较低阶段的铜器和青铜器艺术特征。一种与辛梅里安人创造的艺术风格接近的安德罗诺沃文化⑥,从哈萨克地区传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