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匈奴内部连连分裂,大大削弱了它的战斗力。匈奴人在唯一的首领单于的统治之下,自公元前3世纪起就一直占据着内蒙古与蒙古,单于庭设在了鄂尔浑河流域。公元前44年,匈奴内部出现了第一次分裂,首领郅支被另一位首领赶出了匈奴故地,迁往巴尔喀什湖地区(即今哈萨克***)。于是匈奴分裂成了东、西两支,留在蒙古的东匈奴仍然与中原为敌,而迁到巴尔喀什湖和咸海草原上的西匈奴,被西方人称作匈人(阿提拉的先辈们),他们后来与罗马敌对。
公元48年,东匈奴内部分裂,八个留在南方或者说在内蒙古的匈奴部落,与那些仍然忠于鄂尔浑单于庭的匈奴人决裂。于是东匈奴内部分裂成了两大新的势力集团,一个是驻扎在蒙古鄂尔浑河流域的北匈奴,另一个是活动在长城以北内蒙古地区的南匈奴。前面已经提到过,公元155年前后,北匈奴被来自蒙古以东、兴安岭一带的蒙古族游牧部落鲜卑降伏。当时的东北边境直至哈密和巴里坤一带,全都成了鲜卑人的势力范围。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讲述南匈奴。东汉灭亡在即,南匈奴被鲜卑人逼得不断往南撤退,最终逃到了黄河河套、鄂尔多斯草原和阿拉善附近,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直到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这些南逃的匈奴部落成为汉人的盟友,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与公元4世纪时与罗马帝国相邻的许多日耳曼部落相似。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这些与魏晋结盟的匈奴部落,他们的首领与魏国(公元220年-公元265年)皇帝曹氏、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7年)皇帝司马氏之间的关系,与公元4世纪的哥特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的酋长和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或狄奥多西家族之间的关系极其相似。日渐衰微的汉王室,把经常前来都城长安或洛阳的南匈奴单于当作盟友,就像大势已去的罗马帝国皇室将来到米兰(西罗马帝国都城)或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都城)的蛮族部落酋长们看成密友一样,这些部落首领回到自己的部落时已经因为所见所闻而获益良多。
当时,与汉朝结盟的南匈奴继续往南
迁移到长城以内,并定居下来,为皇帝守卫边境。栾提呼厨泉单于(公元195年-公元216年在位)在山西中部的平阳安定下来。这个时候,东汉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内乱频繁。栾提呼厨泉单于也想浑水摸鱼,绞尽脑汁想起来他的一位远祖曾是汉朝公主,于是他用了大汉帝国的国姓“刘”。就这样,当正统的汉皇室因为夺权战争而被推翻时,匈奴单于却顶上了汉室正统的名号。公元304年,一位采用了汉朝姓氏的匈奴首领刘渊盘踞于山西太原,晋朝封他为五部落单于。公元308年,他打着汉室正统继承人的名号,拥五万匈奴兵自立,在太原称帝。这位匈奴单于建立的国家后来的确冠上了“汉”的名号,被称作“北汉”,意思是北方的汉朝,又被称作前赵。
刘渊死后,他的儿子刘聪(公元310年-公元***年在位)继承了王位,这位新王堪称中国版的阿提拉。公元311年,刘聪的军队占领了西晋都城洛阳,火烧皇宫,俘虏了晋怀帝。公元312年,这些野蛮人杀到了长安,大肆屠城,长安城里一半的百姓都被杀掉了。成了匈奴俘虏的晋怀帝被送往平阳刘聪的宫廷里,他被迫充任刘聪的下人,给刘聪斟酒,即便这样也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于公元313年被杀。得胜的匈奴人返回平阳,西晋新帝晋愍帝(公元313年-公元317年在位)在长安登基,重新建立了朝廷。公元316年,匈奴人再次大举进攻,包围了长安城,迫使虚弱不堪的西晋朝廷投降。晋愍帝投降被俘,于是那位得意扬扬的匈奴王再一次在平阳接见了又一位成为俘虏的中原皇帝,他强迫愍帝在宴会上洗刷碗碟,最后仍然于公元***年处死了愍帝。随着西晋最后一位皇帝遇害,消灭中原北部边境蛮族威胁的希望全部落空。幸亏一位宗室成员(司马睿)逃到了建康(今南京),借助长江天堑的防护,他于公元317年在建康建立了第二个晋朝,史称“东晋”。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公元5世纪的罗马,由于日耳曼人入侵,最后一批罗马人让出了罗马西部各省,逃到了罗马帝国东部。后来,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
取代了原来的西罗马帝国。与此相似,自东晋定都建康之后,从公元317年到公元5**年近3个世纪的时间里,正如君士坦丁堡取代罗马城一样,南京取代了长安和洛阳的地位。
匈奴人刘聪成功入主中原故都长安与洛阳,一度傲视群雄。他以山西平阳为王庭,盘踞在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