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草原帝国 > 17契丹

17契丹

契丹人是居住在辽河以西及辽河的支流西拉木伦河之间的一支蒙古族部落。“契丹”这个名称是汉人的叫法,公元405年至公元406年首次出现在中国的史书里,在蒙古语里“契丹”被称作“Kitat”,而阿拉伯-波斯语里的名称则是“Khitai”。“契丹人的语言是一种蒙古方言,由于与通古斯口语接触,发音已经腭化。”①

公元696年,契丹人进入山海关,攻进了河北永平地区,甚至打到了北京平原,不过唐朝(武后称帝,执掌朝政)与当时势力极盛的**厥可汗默啜暂时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契丹人。公元697年,默啜从契丹军后方攻击,重创了他们。前面提到过,经历了这次惨败的契丹人,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再继续向中原扩张。即便公元734年至公元735年,契丹和唐朝发生过边境战争,大的形势仍然没有改变。公元751年,契丹打败了入侵平卢(今平泉附近)的一支由唐朝某位将领率领的军队。这位领兵的将领恰好是他们的同族,就是那位臭名昭著的安禄山。这个安禄山既是唐朝的大臣,又深得玄宗皇帝宠信,然而后来企图推翻玄宗、自己当皇帝(公元755年)的人也是他。

10世纪初,当契丹人仍然住在辽河西北流域和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一带时,精明强干的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耶律是部落名,阿保机才是他的名字,成为可汗的阿保机为他的耶律部保住了这个至高的权位。据后来的史家们记载,阿保机开始引进汉人的治国方式来管理他的部落,尽管学到的只是皮毛。公元947年,耶律阿保机的继承者把他们建立的王朝命名为辽朝。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正是以辽朝来称呼契丹。公元924年,阿保机穿越蒙古地区,直达鄂尔浑河上游,赶走了自公元840年以来就占据着哈拉巴勒嘎斯的黠戛斯***,一直把他们赶回到叶尼塞河上游和西部地区的草原地带。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耶律阿保机可能主动提出过,将鄂尔浑地区原回鹘汗国的领地(原回鹘可汗们曾于公元747年-公元840年统治这一地区)还给甘肃西部的回鹘人。但已经在甘肃西部定居的回鹘人后裔,不愿意再回去过游牧生活。在东方,有一个通古斯-高丽人建立的渤海国,领土包括今天的朝鲜北部(北纬40度以北)和辽东以东的中国东北部分(从哈尔滨、海参崴到旅顺口)。公元926年,阿保机东征,灭掉了渤海国,生活在中国东北乌苏里森林里的通古斯女真人成为契丹的属民。在这次东征结束返回的途中,阿保机去世。

公元922年,中原饱受内乱之苦,阿保机趁机攻占河北,但在保定南部的望都遭遇后唐王朝建立者李存勖,被李存勖赶了回去。

阿保机死后,他的遗孀像大多数突厥-蒙古太后(包括成吉思汗母亲在内的)一样,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太后。为了把自己宠爱的次子推上可汗位,她想尽了各种办法。她召集了部落会议

(也就是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人所说的“库里勒台”),让长子突欲和次子德光“都骑着马站在营帐前,然后对所有大臣说:‘我两个儿子都爱,不知道该选立哪一个(继任可汗),大家认为选哪一个最合适,就牵哪一个的马缰吧。’”②群臣都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当然都争着去牵德光的马缰。耶律德光顺理成章地做了契丹人的新可汗(公元927年-公元947年在位),在他统治初期,尽管实际上是太后一个人说了算,但表面上还是维持着太后辅政的样子。只要有大臣触怒了这位太后,她就会借口说要派这个人去给她的亡夫传话,然后下令让那些替耶律阿保机守墓的卫士们杀掉这个人。有一天太后又用同样的借口让一位名叫赵思温③的汉人官员去给她的亡夫传话。赵思温说,给已故的可汗传话这件光荣的事情首先应该由太后去做。太后回答说,为了

她的部落,她必须留着自己的性命,但她毫不犹豫地砍掉了自己的一只手,埋在王墓里替代自己陪伴先可汗。这一奇特习俗来源于草原上的一种古老风俗,即一位首领死后,他的家人就会有一些被杀掉殉葬,无论是斯基泰人,还是匈奴人或是蒙古人,都曾奉行过这种习俗。虽然太后仍然保留着这种蛮族的生活习俗,但她对汉人大臣韩延徽给予了充分信任,正是这个韩延徽④使契丹人开始走向文明。

新的可汗耶律德光不久就找到了插手中原事务的机会。公元936年,后唐的叛臣石敬瑭向他寻求保护耶律德光派五万大军南下越过古北口,进攻河北,帮助石敬瑭打败后唐军队,并帮助他建立后晋王朝,登上皇位。

公元936年,为了报答支持他做了皇帝的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