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策零去世后,他的儿子策妄多尔济纳木扎勒于1745年前后继位,在位时间持续至1750年。然而,准噶尔汗国内部却陷入了动荡。一方面,这位年轻的新可汗放荡而残忍,他被贵族们弄瞎了双眼,囚禁在阿克苏。另一方面,众人不愿意服从新的可汗达尔札(1750年-1753年在位,他同时也是一位喇嘛)的统治①。此外,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和辉特部已经臣服于绰罗斯部洪台吉长达一个世纪,他们都想要独立,威胁要摆脱绰罗斯部的控制。准噶尔人内部失去了统一,汗国也不复存在。最终出现了一位强干的首领改变了时局,他就是策凌敦多布的孙子达瓦齐。1753年,在辉特部王、噶尔丹策零的女婿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达瓦齐进军固尔扎,处死了
达尔札。于是,达瓦齐被拥立为准噶尔汗(1753年-1755年在位),接着他就不得不跟昔日的盟友阿睦尔撒纳展开了对战,因为占据着伊犁河畔的阿睦尔撒纳俨然是一位独立的王公。达瓦齐最终打败并赶走了他。
阿睦尔撒纳与辉特部、杜尔伯特部与和硕特部的许多首领一起逃亡,他们于1754年逃到了清朝境内避难,并效命于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热河郑重地接见了阿睦尔撒纳,把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并于1755年春派满族将军班第率领清军护送他返回准噶尔。班第不费一兵一卒就进入了固尔扎。达瓦齐虽然逃走了,但没过多久就在阿克苏被抓住了,移交到了班第手里,班第把他送到了北京。做了俘虏的达瓦齐并没有遭到非难,反而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优
待,此后一直待在北京,直到1759年寿终正寝。
此后,清朝将领班第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驻守固尔扎,接着他马上宣布准噶尔人在政治上解体,还给绰罗斯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和辉特部各部都提了一位汗王的名,阿睦尔撒纳原本还指望能分到达瓦齐的一点领地,这个结果让他大感失望。为了防止阿睦尔撒纳的愤怒情绪失控,班第强迫他前往北京。但是阿睦尔撒纳在途中溜走,返回了固尔扎,煽动准噶尔人反对清朝的统治。这时的班第早已缩减了他的军队人数,当发现自己被敌人包围时,他才明白削弱了军事力量的行为多么草率,然而为时已晚。1755年夏末秋初班第眼见没有得救的希望,绝望自杀。
一位杰出的满族将军兆惠,终于挽救了颓势。1756
年冬天,他被准噶尔军队围困在****,却一直坚守,直到巴里坤的援军赶来。1757年春,兆惠率领一路清军深入塔里巴哈台的叶密立河畔,另一路清军则前去收复固尔扎。阿睦尔撒纳四面受敌,坚持不下去,于1757年夏逃到西伯利亚的俄国人那里避难。
至此,准噶尔人的独立王国结束了。广义上的准噶尔地区,即科布多、
塔尔巴哈台、伊犁河流域(或者说固尔扎),被直接并入了大清帝国的版图。甚至这里的居民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原准噶尔部民,主要是绰罗斯部民和辉特部民(相比之下,杜尔伯特部遭受的痛苦比较轻)几乎全部被赶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以来各地的移民,包括吉尔吉斯-哈萨克人,来自喀什噶里亚的塔兰奇人或***,来自甘肃的东
干人(或回民),另有察哈尔人、喀尔喀人以及图瓦族的兀良哈人(或称索约特人),甚至还有来自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和索伦(Solon,明末清初黑龙江的土著民族)移民。1771年,这一地区迎来了新的移民,土尔扈特人在他们的可汗渥巴锡的率领下,离开伏尔加河下游,返回到故地伊犁河流域。乾隆皇帝在北京以最隆重的欢迎仪式接见了渥巴锡,并提供粮食给他的那些筋疲力尽的部民们。同年,乾隆皇帝把他们安置在了固尔扎东部和南部,在裕勒都斯河谷与乌伦古河上游的河谷地区,这里因为他们的兄弟部落绰罗斯部和辉特部被消灭而留下了大片空地,他们的到来正好补了缺。
①达尔札是噶尔丹策零的长子,因为他母亲身份卑微,他本人还是个喇嘛,所以众人不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