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科疾病
单纯性甲状腺肿
概述单纯性甲状腺肿是一种发生于甲状腺的非炎性弥漫性肿大,亦称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本病多流行于高原山区地带,好发于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尤其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更为多见,临床表现为颈部两侧或一侧呈弥漫性肿大,弥漫性甲状腺肿颈部两侧对称性弥漫性肿大;单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颈部肿大一侧显著,可以伴有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甲状腺腺体表面较平坦,质软、腺体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皮色如常;如肿胀过大,可压迫气管、食管、血管、神经而引起相应症状。
刮痧部位
1.颈部翳风、大椎、风池、颈百劳。
2.背部心俞。
3.上肢部天井、曲池。
淋巴结结核
概述淋巴结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所引起的淋巴结慢性炎症,故也称为结核性淋巴结炎。是外科较为常见的病。淋巴结结核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偶有伴午后低热者。仅在少数并发有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时,可出现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反应。本病的局部症状也不突出,肿大的淋巴结多无明显疼痛。若病变淋巴结同时合并化脓性感染时,则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刮痧部位
1.背部肺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
2.下肢部三阴交、太溪。
急性阑尾炎
概述急性阑尾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阑尾急性化脓性感染,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疾病之一。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转移性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的特点,约55%的阑尾炎患者有此典型的腹痛,90%阑尾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儿童及青少年常有呕吐。发病初期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轻度头痛、乏力及咽痛等症状,随炎症发展可出现发热、出汗、口渴、尿黄、脉搏加快及虚弱等中毒症状。
刮痧部位
1.腹部天枢。
2.上肢部内关。
3.下肢部阑尾穴、上巨虚、足三里。
阑尾周围脓肿
概述阑尾周围脓肿及阑尾包块是指因急性阑尾炎而右下腹髂窝部形成的脓肿或炎性包块。为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本病多先有典型的急性阑尾炎病史,而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后,腹痛较急性阑尾炎开始时可有程度不等的减轻,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或刺痛。体温多升高,一般在3***℃~38℃左右,较重者可达39℃以上,白细胞计数增高。全身乏力,食纳差,尿黄而少,少数可有尿频,多数患者大便干结。但若脓肿发生在盆腔则可有里急后重,大便带有粘液,或有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
刮痧部位
下肢部足三里、阑尾穴、上巨虚。
肠扭转
概述肠扭转是指一段肠管沿其系膜长轴旋转,造成肠腔梗阻,血运障碍的一种呈剧烈腹痛,持续性加重并伴有腰背部扯痛、呕吐、腹胀,便闭等临床现象,称肠扭转。属于狭窄性肠梗阻的一种。肠扭转是引起肠梗阻的原因之一,大约有10~30%的肠梗阻是肠扭转所引起的。肠扭转多发
生在小肠,约占80%以上。肠扭转的发病率一般在大城市较低,而中、小城市和农村、工地较高。本病绝大多数发生在20~50岁男性重体力劳动者,女性少见,男女之比约10:1。
刮痧部位
1.背部大肠俞、小肠俞。
2.腹部天枢。
3.下肢部足三里。
急性肠梗阻
概述肠管内容物通过障碍称为肠梗阻。各类急性肠梗阻共有的四大症状。1.腹痛(1)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腹中部阵发性绞痛。开始疼痛较轻,逐渐加重,直至绞痛高峰,随后又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过片刻后再次发作。(2)狭窄性肠梗阻为持续性腹痛伴有阵发性加剧,绞痛发作快,消失也快。(3)麻痹性肠梗阻为持续性胀痛。2.呕吐呈反射性呕吐,吐出食物、胃液、肠液及胆液。3.腹胀。4.停止排气、排便。
刮痧部位
1.腹部中脘、天枢。
2.上肢部曲池、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内庭。
腹外疝
概述凡腹部脏器经先天存在或后天形成的腹壁薄弱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即称为腹外疝。临床表现为1.腹**斜疝以腹**区有胀坠感或轻微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