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尔斯克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苏德把战争的焦点都放在了第聂伯河地区。第聂伯河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掩护着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和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格两个战略方向,控制着盛产农产品的乌克兰地区和贮存有丰富煤炭资源的顿巴斯地区,同时又能随时对距离较近的苏联首都莫斯科构成威胁。因此,德军统帅部非常重视,第聂伯河地区企图依托这一天然屏障阻止苏军的进攻。然而,由于时间仓促,德军整个防御未能做好充分准备,有些地段尚未构筑工事,防御纵深没有强大的预备队,防御后方的德国防御部队的士气因一连串的失败而日趋低落。当前局势对德军非常不利。
德军在这一地区集中了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第8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共62个师,其中包括14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共124万人、1.26万门火炮、21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100架飞机。
而此时苏军最高统帅部的会战企图是:彻底摧毁西南战略方向上的敌人,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顿巴斯、基辅,并从行进间强渡第聂伯河,夺占河西岸的战略登陆场,为尔后解放白俄罗斯和西岸的乌克兰创造条件。在目的明确后,苏军有的放矢的实施每一步计划。
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大将(右二)在基辅前线观察所。参加此次会战的苏军是5个协同作战的方面军,即: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10月20日分别改名为白俄罗斯方面军、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此外,苏军亚速海区舰队、远程航空兵和游击兵团也参加了这次会战。苏军投入的兵力兵器共计有263.3万人、2850架飞机、2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1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和德军相比,后占有明显的优势。为尽快发动战略总攻,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趁热打铁的苏军各参战部队克服重重困难,最大限度地及时集中了自己的兵力兵器。中央方面军第65集团军在突破地段集中了全部炮兵和坦克的2/3,平均每公里火炮和迫击炮的密度为122门。沃罗涅日方面军在第47集团军和近卫第4集团军的突破地段上,每公里火炮和迫击炮的密度达到150~170门。如此强大的攻势是德军所史料未及的。
一支B-17型轰炸机编队飞往德国。同时各方面军制定了预定目标,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进至第聂伯河中游;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进至第聂伯河下游和克里木半岛。为积极配合苏军对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的进攻,防止德军从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在斯摩棱斯克方向)向南方抽调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发动斯摩棱斯克战役,击败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并攻占斯摩棱斯克——罗斯拉夫利地区。
与此同时,苏军最高统帅部还指示亚速海区舰队,运送登陆兵在亚速海北岸登陆,配合陆军在南方的进攻。苏联游击队则应在敌后广泛展开斗争,袭击敌人交通线,分散敌人的精力和兵力以积极有效的行动配合正面苏军取得强渡第聂伯河的胜利。
1943年8月至9月,苏军各方面军协同作战,全面出击,形成了进攻的洪流势不可挡。中央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将军)向科诺托普和基辅方向进攻,草原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将军)向波尔塔瓦——克列缅丘格方向进攻,西南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将军)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方向进攻,南方面军(司令员托尔布欣将军)向莫洛奇纳亚河进攻。
苏军中央方面军在基辅方向上的进攻,也叫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特河进攻战役。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是北诺夫戈罗德,辅助突击方向是科诺托普。苏军当面之敌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一部,以及南方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部分兵力。
1943年8月26日,在进行了45分钟的猛烈炮火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苏军中央方面军开始向德军防御阵地发起进攻。中央方面军在谢夫斯克、诺夫戈罗德——谢韦尔斯基方向投入了3个集团军的兵力。在主突方向上的苏军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65集团军进展极其缓慢,由于德军不屈不挠地顽强抵抗,经过一天的激烈混战,仅向前推进了3至8公里。尽管如此苏军的官兵们丝毫没有动摇胜利的信心。次日,经过顽强战斗,苏军终于解放了谢夫斯克,但后因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