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 > 03/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03/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宋代有一位名人,在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中尤为重要。他虽然与李清照并无多少直接交集,但他的存在对晚年李清照的生活有直接的影响,那个人便是秦桧。

秦桧,也可谓“千古名相”,却是臭名昭著的“千古名相”。他对抗金忠烈岳飞父子的阴谋残害,更是将他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宋史》中评价他:“桧两据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今人评价他:“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金舆论,篡改官史。”从古至今,像秦桧这样遗臭万年遭后人唾弃的宰相也实在少有,在今天各地的岳王庙里,还有秦桧和王氏夫妻俩赤身**的跪像在接受着世人无休止的唾弃。九百多年了,秦桧还在为他当初的所作所为接受着后世对他的惩罚,可在当时,他却是权势通天的人物,就连皇帝赵构也一度成为他谋私利的工具。

这样一个让世人痛恨的奸臣贼子,却是李清照的一门亲戚:李清照舅父家的女儿,也就是李清照的舅家表妹,正是后来与秦桧一起跪了近千年的王氏。那时,秦桧家应算是清照在临安城的一门富贵亲戚,对这门富贵亲戚,李清照却是敬而远之,她很少与秦家来往走动。

绍兴五年六月,被掳去北方的徽宗终是没有等到他的皇帝儿子迎他归来,困病交迫中他走完自己五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成为沦落天涯的亡魂。

这一年年底,清照也由避乱之地金华重返临安。

早在建炎三年七月,将杭州升为临安府,就是高宗设下的一步苟安投降的棋,但因彼时朝野上下主战派人物的激烈反对,高宗一

直对外称临安为行在。高宗逃亡的那几年,迫于形势,他一边带着他的流亡小朝廷仓皇逃命,一边还不时布置兵力对金兵进行抵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没让他彻底失去民心。高宗彻底沦为向金人摇尾乞怜的投降主义者,则是在任用秦桧为相之后,秦桧原本就是南宋朝廷中的内奸,一旦大权在握,便极尽所能在朝中推行他的投降政策,高宗对他言听计从。大约从绍兴八年起,虽然在辞令上对临安仍称行在,但实际上已定都于此。

临安,就成了李清照终生再没能离开的地方,再回旧都汴京也成了南宋人民永远无法重温的旧梦。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那一年春天,一位叫林升的南宋诗人来临安,看到已被当朝统治者定为新都的江南名城一派歌舞升平,人们沉浸在新都的纸醉金迷里,直把这儿当成另一个汴京。忍不住满腹的悲愤与失望,林升挥笔写下这首《题临安邸》。林升出生于徽宗崇宁五年,比李清照小二十多岁。林升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李清照还在不在世,我们不清楚,但他诗中透露出来的对家国时局的隐忧早已在李清照的词中出现。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已被朝廷定为新都的临安城里披红挂绿、乐声喧天,一派节日盛景,其繁华热闹竟丝毫不逊于当年的汴京。彼时的李清照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妇人了,在临安城里生活数载,那里也有她的许多新朋故交。元宵佳节这天,清照素日冷清的庭院也一下子热闹起来,酒朋诗侣纷纷驱车前来,邀清照去城里赏灯赋诗共度节日。眼前的节日盛景,朋友们满脸的盛

情,却没有给李清照带来一丝一毫的喜悦,倒勾起她心底无边的浓愁。她拒绝了,她把那个黄昏交给笔墨纸砚,交给酒,交给无人可懂的国恨乡愁。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

那是一个多么绚烂又多么热闹的日子啊。你看,黄昏落日像熔化了的金子一样绚丽璀璨,暮色中西天的云霞从四面聚拢到一起,如珠联璧合铺满半边天空。如此绚丽的自然景象之下,李清照却生出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恍惚之感。当年在汴京,她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元日黄昏。可这里毕竟不是汴京,当思绪回归到现实,李清照又被一股不可遏制的忧伤所笼罩,“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正是她悲苦心情的外化。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她的亲人们多半已零落,曾经烜赫一时的赵、李两大家族也早已由盛转衰,可她的故园还在,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叫她如何不思念?此时的早春天气,有风和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