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古代生存密码:解密三教九流 > 36【八作】金匠:黄金加工手艺人,西方世界的造梦人

36【八作】金匠:黄金加工手艺人,西方世界的造梦人

金匠指的是制作金器皿、手饰及其他制品的手艺人,简单来说金匠就是对黄金进行加工的人。古代金子是靠自然界产生的,古人发现了金子,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的记载大意是:中国产金地区,约有100多处,难以一一列举。山石中出产的,大者名叫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为瓜子金。

水沙中出产的大者名叫狗头金,小者名叫麸麦金或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叫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但都要先经过淘洗后进行冶炼,才能成为整块的金子。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古代,人们采金用的方法就是在所谓的"金山"中挖土,然后用特制的筛子在水中筛掉泥土,得到金子,最后,把小的金颗粒放在模子里,高温加热,使其熔化,等到冷却,变成金块,便于保存,对这些原始黄金进行再加工的便是金匠了。

黄金在古时候不仅是一种贵金属还是古人的崇拜对象,这种崇拜被称为黄金崇拜,黄金崇拜源于远古时期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在他们看来,只有太阳才能给人带来光明。而和太阳一样散发着神秘光芒的黄金就是太阳的化身,拥有了黄金也就拥有了太阳,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因此古代君王都要身披黄袍,用贵重的黄金来装饰自己的殿堂,希望像太阳一样普照大地,一统天下。大约到了铁器时代,随着黄金在交易过程中的使用,黄金的货币价值

开始超过其图腾意义,但无论怎样,黄金仍然是权力和财富的化身。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代背景设在了政权更迭频繁的五代十国。那虽然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年代,王宫贵族们推崇的仍然是纸醉金迷的生活。盛唐留给他们的记忆太深刻了,极盛之后的人们是很难接受平庸的生活的。无限放大的黄金崇拜可以说是填补这种由盛至衰、极度失落的最好表现。

尽管对黄金的推崇和迷恋是世界范围的,但黄金崇拜的历史并非源于中国,而是始于古代红海沿岸的闪米特人,这是个崇拜太阳的民族。随着闪族人的不断外迁,形成了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迦南人、希伯莱人等等,黄金崇拜的观念也随之进入古代两河流域、埃及半岛、希腊半岛等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黄金饰品就是在古代两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发现的,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古代的埃及人更是把黄金视为可以保护生命、延续生命的神圣器物。

距今四千年的古埃及就有黄金储量的地图,上面准确地标出了尼罗河与红海间的金矿位置。在古埃及第四王朝麦列鲁布法老的陵墓中,曾发现有一套金匠制作金器的雕画,这些雕画展示了四千多年前古埃及人进行黄金加工的情景。而最为人所知的,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精美的金器则是目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的埃及第十八王朝国王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黄金座椅等

黄金器物。

除此以外,考古工作者还先后发现了以黄金陪葬为主的古代中亚地区的“大夏宝藏”,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的色雷斯王陵宝藏和贝内村青铜时代黄金文化宝藏。而在古代希腊,更是存在着由色雷斯人创造的、黄金制造业高度发达的迈锡尼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黄金崇拜和黄金文化可以看成是古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古代“黄金甲”实为用金线和黄缎制成的礼仪盔甲,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黄金制品是甘肃玉门火烧沟夏墓出土的铸造粗糙的金耳环。多数学者认为,同古代西方显著的黄金文化和崇拜相比,古代的中国人似乎更迷恋玉石,尽管在青铜器时代我国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利用黄金来加工精巧的制品了。

从目前的考古出土来看,除了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了较为大件的黄金面具和金权杖等器物以外,我国出土的大部分金器为小件饰品。如同闻名中外的马王堆“金缕玉衣”,完全是以玉片为衣,金只为线用。这同西方的金衣裹身是完全不同的,做工精美,工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黄金文化的主要特点。尤其在佛教器物的制作上,以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黄金法器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但在西方世界就不一样了,在古

希腊罗马时代甚至更早以前,金银就已经被欧洲的许多地区作为货币、装饰品和贵重器皿的原材料。金匠这一职业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记载,但在西方,金匠这一职业有着更为完整的历史记录。

早期的金匠身份比较卑微,虽然他们兢兢业业地在作坊里做工,但是极少有人能在制作的工艺品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