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古代生存密码:解密三教九流 > 45【三姑】道姑:唐时盛行,民间俗称非道教正统称呼

45【三姑】道姑:唐时盛行,民间俗称非道教正统称呼

其实道教没有道姑,正统道教的称呼为坤道,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为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坤道冠。道教内部从来就没有“道姑”的称呼,这只是后来民间演化出来的一种称谓,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时期。当时有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名为陶宗仪,他在《辍耕录》中发明了三姑六婆的成语,其中三姑指的就是道姑、尼姑、卦姑,从那以后,道姑就为人们所孰知了。

《鉴诫录·旌论衡》:" 普通山青州长老,录二尼姑、道姑、道媪,亲事巾瓶,时左街使集,王奏闻收勘,决递遐方。"从中也可看出道姑的称谓。那么,在道教内部究竟是怎么区分这种称谓的呢?他们是用乾坤来区分的。道教自古以来就以乾坤区分阴阳,乾代表天,是为阳;坤代表地,是为阴。也就是说,男性道士实际上是乾道,女性道士则为坤道,他们之间以道友和师兄相称。

在唐朝时期,男性道士称为黄冠,女性道士则称为女冠。民间道姑的称谓虽然不是正确的,但也是出于敬重她们,没有恶意,因此,我们也没必要过于纠结,这只是一个称呼而已,对修道之人来说,这也是无所谓的,因为大部分修道之人清心寡欲、不慕名利,他们不会因为一个称呼而生气,也不会在意这些。

唐代四大女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和刘采春,前三个都是道姑。唐朝近200位公主,包括高阳公主、太平公主、华阳公主、安康公主在内,有

15人都当过道姑。更神奇的是,在《大唐六典》里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一千一百三十七所道士,五百五十所女道士。”尽管这些数据不一定准确,但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了唐代道姑的阵容是非常令人瞩目、令人乍舌的。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据说约在汉朝时兴起,在唐朝时达到了鼎盛,一度取得了超越儒释,煊赫一时的地位,以至于在当时社会中引起了一股入道的热潮。在此浪潮的影响下,许多唐代妇女也纷纷托身道门。

从唐朝一建立就兴起的“当道士热”几乎是将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大热一举推翻,用道教这种本土宗教,将佛教这种外来宗教挤得无地自容。当时,当道姑是一种风尚,就像现代很多女性朋友希望自己成为嫁入豪门一样,那时上至贵女,下至婢妾只要能当上道姑就等于是进了豪门。

唐初,李氏家族为了维护王朝统治的正统性,便一边贬低佛教,另一边自抬门第,远尊老子为先祖,奉道教为国教。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都大力地扶持道教,兴建道观,追尊老君。同时,在经济上给予修道事业赐田、免役的优待,甚至还将《老子》《庄子》(也叫《道德经》《南华经》)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

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女性观也是促使唐代妇女喜欢当道姑的一个原因。以道家思想为主流的道教是一种主阴的哲学,《老子》里有句话:“玄牝之门,是谓

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认为万物来源于母性的力量。在道教建构的神仙体系中,女性一样可以得道升仙,受人膜拜,如西王母,这就从教义上提供了接纳女性的可能。

当然了,上面只是大环境来说,以下呢,我们再说几个典型的当道姑的人物,细致看看他们每个人都有什么不同的境况和缘由去当道姑。

第一种,为了拓展个人空间,追求自由生活。这里最著名恐怕非李冶莫属,李冶,是盛唐到中唐前期著名诗人,也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6岁的时候,她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她的父亲认为“架却”谐音“嫁却”,刚6岁就早熟到能理解闺中待嫁女的心思,将来绝对会“失行”,所以没多久李冶就被父亲送入了道观,希望她能修身养性。

出家的她好像并不安分,而是继续神情潇洒、专心翰墨。因为她生**漫、爱作雅谑,加及她又善弹琴,尤工格律,使她与陆羽、释皎然、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关系密切。她的一些诗,如《寄朱放》《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等更是扫清了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男女社交,在其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后来,唐玄宗闻听到了她的诗才,便召见她赴京。但那时,她早已暮年,正栖身著名的花都广陵。接旨后,只得应命北上。可怜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

实,像李冶这样的人还不少,当年唐朝的开放,令许多女性有了表达自己的机会,所以我们也可见到在唐朝的女性诗词和流传下来的故事特别的多。下边我们再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