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 第一百三十六章电报大楼

第一百三十六章电报大楼

利,叫做“封还”。

明朝的内阁权利很大,皇帝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个票拟、封还就是代表。

有了朝廷的圣旨各地就可以架设电报线路,开通电报业务了。

可是朝廷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九边前线的电报要通达。这个也好办,从各镇架设一条电线到总督府就可以了,这个距离很近,为军事、官府专用即可。

本来山海关,以及更远一点的辽东镇都在海边,可以同时接通,但是皇家在那里没有势力,开通电报对于皇家没有意义,所以就通达到金州为止,反正金州居中,到山海关、到辽东都不远,骑马就是半天,至多一天的路,也说得过去了。谁知皇家这一凑合终于引来了事端,此是后话。

京城里现在的邮政所设在外城,其原因是朱厚炜的田庄在城外,就临近田庄附近,选了一个地方设在了外城。现在要开通电报业务,就要方便用户办理,这个地点就不方便了,要从新选址。

选址就要研究一下京城的格局,借此机会胡侃一点北京的格局方面常识。

京城的格局是,除了皇宫之外被分为三大块。明清两代,五六百年的历史中都是这个格局。

外城,也可以称之为南城的区域,就是后世崇文、宣武两区的范围,这里是贫民区,有大片的农田和村庄,还有依附城市的贫苦市民。富人极少,都是商人,集中在正阳门外、崇文门外的城门周边,这两个城门是南来客商的进城之路,特别是崇文门,它早晨开放的最早,晚上关闭的最晚,距离运河码头最近,官府对客商收税的税卡就设在崇文门,因此崇文门外也就最繁华。商人在封建社会里地位不高,“士农工商”他们排在最后,虽然不属于下九流,也差不多,只是有钱而已。

正阳门(就是前门)以北是内城,内城居中被皇宫和皇家禁地占了一长条,把内城一分为二,皇家的禁地是绝对禁止通行的。由于中南海在西侧,那里是皇家的花园,皇帝经常在这里办公,所以,以六部衙门为代表的朝廷主要机构就集中到了西部,西长安街上的六部口就是六部衙门所在地,六部衙门的大围墙至今还残留一段,在西长安街上可以看到。特别是到了清代,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都在西北边,因此,为了方便,朝廷的大员,王公贵族就向西部集中。西城就自然形成了京城的政治中心,进而也就是文化的中心。历史悠久的北京师范大学、男四中等都在西城,这是有根据的。

到了现代,北京发展的首要方向就是西北部,向外扩张的特别迅速,他与历史上的这个格局不无关系。

在内城,明清两代,东西城之间的交通几乎是断绝的,就是因为中间的皇家禁地,能通行的只有长安大街。北面到钟鼓楼一带才能通行,在大明的时候钟鼓楼一带就太偏僻了。所以东西长安街是京城最繁华的主要通道,这一特点延续到了现代。不过,明代的长安街可不是现代长安街那么宽阔,现代的长安街是拆毁了几条街道合并在一起才有那么宽,广场也是没有的,那里都是民居商铺,街道纵横,也是繁华所在。

相对西城而言,东城的达官贵人比较少,但是这里毕竟是内城,天子脚下,于是有地位的富人就聚集在这里,因此东城的特点就是富有,都是家财万贯的主。后世的王府井商业区享誉全国就与此有关。经商的富人多居住于东城也与崇文门有关,崇文门基本上可以认为是通商的大门。

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论,个别情况总是有的,比如贡院就在东城,孔庙、雍王府也在东城。

知道这个格局,京城的邮政所新地址就等于选好了,就是长安街上六部衙门的对面,也就是后世电报大楼的位置,毫无疑问,这个位置是首选。

得知这一情况,朱厚炜不由得动了心思,现在有钢材有水泥,何不在京城建一个类似于后世电报大楼的建筑?想到这里他提笔画出了电报大楼的外形,正准备招呼解铃铛,突然想起一事,立刻就气馁了,把画稿团了团丢进废纸篓。再想一想,又捡起来,重新展平,充分地表现出他的犹豫。

气馁何来,犹豫又在何处呢?

这个位置到南海(就是中南海)的围墙不足300米,南海围墙不过三四米高,只要建筑超过三层,站在楼上窗前,南海内景一览无余!偷窥皇家园林该当何罪?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但是,心中的思念情结又挥之不去,电报大楼可是长安街上的标志建筑,其突出的地位保持了几十年。因此他犹豫再三。

最后他终于重画一图,形状还是那个形状,但是只有两层。中间起一个方形不太高的钟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