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作怪煽动。毕竟他们中很多人有大把利益布在宣府各处,张羽要查禁宣府私贸,他们当然不愿意看到。
只不过张羽行动太快,事情结束太快,让他们一下没反应过来。依他们的设想,从停市、停课到事情完结,怎么也要半个月,一个月的。这些“国之重柱”集体行动,料想张羽焦头烂额,也只有服软的份。
却没想到短短七天,所有闹腾都归于平静。张羽处事的风格,让人难以接受,他的胆大妄为,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同时对当地豪强、士绅、军头、学生大打出手,这种胆量,可能宣府镇设立来独此一份。
张羽看似粗暴的手段偏偏又如此有效,短短一日之内所有的事情烟消云散,宣府己经太平。让布局的人深为委曲,自己耗费大量心血谐划,似乎在做无用功。
且张羽其人看似粗暴,却又心细如发,提前搜索大量罪证。以清国奸细,资敌卖国等罪名镇压,谁都无法挑出毛病来。很多人更担心张羽手上掌握大量罪证,日后有什么把柄落在他的手上……
经过这场效量,宣府镇城许多人物对张羽刮目相看,没想到他打仗厉害,手腕也如此出众。张羽己经成为宣府新的地头蛇,实权人物,以后如何与这个地头蛇打交道?
当日,不知多少人口中吐出“张羽”这个名字,其生平履历,也出现在人们的口中。当然,以上只是镇城颇具远见者反应,张羽将当地豪强扫空,不免让镇城诸多同类兔死狐悲。张羽以霹雳手段断了宣府无数人的财路,如果他以后得势,调到镇城来,还有大家的活路吗?
“跋扈”、“暴虐”、“不施仁政”等等诸多言论开始在镇城街头巷尾,各茶楼酒肆蔓延。
当然,众人不敢批评此次张羽行动的合法性,转而批评他手段的粗暴。依他们的话说,就算士人商人再有不对,也应该以德服人,象张羽这样做,不是与当年的税监矿监一个样吗?
不过也有另一种声音涌起,这种声音比较隐蔽:“定国将军杀伐决断,霸主气势。宣府积弊日久,正需此等人物霹雳雷霆,重开云日。宣府百废待举,我等投入麾下,定得重用,一展所学。”
随着消息在各地传开,打着这心思的人越来越多,张羽因此吸引一大批人才投效,也是意外收获。
还有许多商人看着宣府之地流口水,太好了,当地大商人死光了,他们正好弥补这个空缺。当然,为安全起见,在进驻宣府之前,他们要先摸清那新地头蛇的脾气性格才是。
在陕西西安雄伟的三边总督府邸内,杨一清看着公文不断摇头,曾铣在旁叫道:“张羽这小子,这脾气胆略我老曾真是自叹不如……一口气掀了几个守备操守,还砍了那么多学生商人,这兄弟的胆子啧啧……。"
他对杨一清说道:“总督,我们上次分了张羽的功劳还没有给他补偿,念在往日交情上,怎么也得帮一把。”
杨一清神情不变:“这事闹得太大了,还是看纪巡抚与陈督臣的意思……放心吧,没人敢动他的,那小子,连我都忌惮几分……”。
说到这里,他神情凝重,不知在想什么。
宣府巡抚衙门内,巡抚纪世维(二品)看着这联名公文,第一反应是吓一跳,自己这女婿,不管到哪总要整出惊天动地气势。在武威如此,到了宣府还是如此。不过看看公文落款上的马国章名字,纪世维放心不少,有马国章的联名,给女婿分担了不少火力。当年张羽还是一个小小的屯堡千户官,自己是延庆州知州女儿不知道看上了他什么非得跟着他。后来武威保卫战之后得到皇上青睐和搭上太子殿下的便车,世事无常谁知道当年的臭小子会成为定国将军。
再仔细看一遍公文,纪世维更是放心,清国奸细,通虏资敌的大帽子扣下,又掌握详细的人证物证,谁能说什么反对的话?唯一苟病的是女婿手段过于粗暴,这已经是细枝末节,他的武人身份也说得过去。
纪巡抚的眼睛眯起,自到镇城后,各大跋扈军头,士绅大族、勋贵豪强对自己阳奉阴违,让自己同样心力交瘁。趁机良久,正好杀杀他们的煞气,正视自己这个巡抚的存在。
有这样的女婿也好,以后谁敢闹事,都要考虑考虑武威那个强大的奥援,使自己位子坐得更稳。
正在思索时,一个下人送来一张烫金名刺,说是镇城的吴先生商请纪巡抚晚上赴宴。
纪世维哼了一声,其实这吴先生是城内安化王府的心腹管事。大明律令,藩王不得结交地方官吏,也不能出城,否则以谋逆论处。不过他们府中的各个管事却不在其例,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