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吃上了热菜、热饭,伤员得到了治疗。 ? ?这些信件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因为是用大炮轰击到英军阵地上的,军官无法控制士兵去阅读这些信件,不少人突然看到真的是过去的战友写的书信,并且可以回顾了他们之前战斗的一些经历,有熟悉的人做了俘虏,投降在很多士兵心中就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夜里开始偷偷有英国士兵翻越战壕,高举双手走向联军阵地了,联军在宣传信中,给他们规定了投降的方式,留出了几条投降的道路,在这些通道中,是没有地雷的。但这里防守的密度却很大,防备被英军用作突围。
联军显然高估了英军的突围决心,此时守在纽约港区的英军,早就没什么斗志可言。在没有任何补给的时候,这样的纯粹的防守,不是防守而且被困死,英军倒也没有大规模叛乱,可枪杀一两个虐待过自己的军官这种事情,还是时有发生的。
总之这是一个濒临崩溃的軍队,但凡有时间,肯定是会被全歼的,但问题是,现在就是缺时间。无论米国临时政府怎么请示兰芳王国歼灭英军,朱厚炜都不答应,坚持以和平谈判的方式,逼英国政府接受六国提出的谈判要求。
此时的托马斯.莫尔心情是不错的,人的处境往往就是这样,就在你觉得到了最艰难的时候,这时候猛吸一口气,冲了过去,你会现突然间海阔天空,因为在你感到难的时候,你的敌人同样很难。
莫尔发现从战争初期的艰难到查尔斯顿的转折再到眼前的形势恍如隔世,陡然发现,英国人已经成了自己手里的果子,随时都可以采摘。可之前,他确实感到自己到了极限,其实主要还是自己的心态,现在想想,即便当时无法拿下英军,继续封锁和包围,也未必不能在谈判期间歼灭这股敌军,如果放在以前自己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根本不考虑那种问题。
现在他突然放开了,豁然开朗,托马斯.莫尔的心态放开了,可英国北美殖民地总督皮尔的心态却压抑到了极点,任谁每天头顶着炮击,龟缩在潮湿、阴暗的战壕之中,士兵毫无斗志,军官看不到希望,高级将领则要防备着官兵投降,又要忧虑战败后的耻辱,每天都有官兵生病、受伤和自杀,谁会轻松的起来呢。
投降已经开始公开在部队中间讨论,许多投降了联军的英军官兵,转头悄悄的跑回来,告诉大家消息,希望大家一起去投降,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军官已经弹压不住,甚至默许了这种情况的生。因为在高级军官心中,恐怕都已经将投降看作了必然的事情。既如此,何苦在杀戮那些军心不坚定的士兵呢。
军纪一旦废弛到这种地步,距离投降也就不远了,但代表大英帝国北美殖民地投降,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便做出了投降的决定,如何和平投降,都是一个问题。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考虑同托马斯.莫尔是不一样的,如果英国殖民地总督被俘和英军被全歼,那大英帝国就会成为全世界的笑柄。此时英国人急着谈判,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他们可不想自己主力被歼灭的情况下,跟米国开始谈判,那注定一开始就很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