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打滚,每次想趁其不备“偷”拿食物时,妙二法师都会“念咒”般诵读经文,让他不得不断了念头。有时实在忍不住,便去打点井水充饥,却难解饥饿,好几个夜晚都睡不好。妙二法师“于心不忍”,偶尔也会让他吃些干粮,只是逐渐减少用量。如此一来,翊棠会更好接受一些。那日“偷粮”后,寺内戒备更加森严,翊棠也没机会再偷跑出去,思沐也一直没有音信,如此一来,断食反而可以让他们勉强度日。慢慢的,竟也有所成就。
转眼数月过去,已入寒冬,外面白雪皑皑,井水也变得更加冰凉,密室内寒气入侵,惹得翊棠只打寒颤。不得已重新用屋内破旧桌椅遮挡洞口,以御风寒,有时实在冻得难忍,便起身练功,增高体温。
二人除了休息,整日都在练功和研读《普生经》中度过,也算自在。与乱世相比,此刻这个密室犹如世外桃源,与世无争。断食之后,翊棠也觉得精神更加充沛,少了很多“杂事”,每日都可以多出许多时间去练功,并且不会因要吃饭而打断。
《普生经》表面为“药书”,实则为修炼内力的上乘武功,共分为“三乘”。
一乘:声闻,通过佛学典故调节心神,逐步修炼,感受万物。最终不需用眼,也可通过声音甚至是气味,分辨周围事物变化。
二乘:药理,书中讲述了诸多中草药及相关药理,记载的草药多为市面上鲜有说明的种类。然其药效均是通过“药王”、“药菩”两位菩萨的事迹来讲明,二位菩萨都是救世济人的贤者,但其药理却多有冲突。如“药王”是通过中草药救世济人,其将草药分为大、中、小三等,每等治救不同的人,循序善尽。如心急越级使用,则会更改药效,“解药”就有可能变为“毒药”。而“药菩”是则通过修心,从身、眼、意、行入手,从而调节内力排除体疾。
三乘:为空白页,仅有“会三归一”四个字,有撕毁痕迹,二人均认为,可能毁于“灭佛”事件,或是被“盗墓”时盗走。
“这本经学如此奥妙,真是让人着迷啊!”翊棠阅读得起劲,不由得感叹。
“是啊,你看这段……”翊棠凑上前,妙二法师指着经书读到,“天台宗讲‘真空妙有’,以其‘真空’,所以了无一念一尘,法界无相,万物一体;因其‘妙有’,所以森罗万象,头头安立,缘起三千,法界无碍。……可见著经之人,对佛学领悟之透彻。”
“对啊,还有这句你看。”翊棠对其内容颇为赞赏,又指着自己半册经书说道,“‘一心三观’的理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是观空;但虽然如此,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像貌,这是观假;然而空与假是同一的,此谓观中。在这个基础上智顗认为世上有3000种世间,但这3000种世间都出于一念心中,因此称之为‘一念三千’。能将这一切都领会,那么人就达到了顿断三惑,圆证三智的境界,这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书中引经据典,将内容剖析得如此透彻,真是令人敬畏啊。”
“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妙二法师又指着自己半册经书上,逐字诵读后感叹,“‘空’与‘假’,命题之大,恐怕即使是有道的前辈高僧大德,一时也难以顿悟,更何况贫僧才疏学浅,也只是领悟到皮毛。但此经典竟能将其解读得如此通俗易懂,实乃大彻大悟之人啊。”
“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如说‘尘’是心,实为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客观世界方生。……”翊棠享受着书中经典,仿佛置身于九霄之上,佛堂之中,十分“逍遥”。
……
二人各自诵读书中经典,犹如一场高僧论道大会,密室之中的烛光仿佛都变得更加光亮,映在二人身后,宛若“佛光”。
时光飞逝,还有几天就到冬节了,寺中戒备松懈许多,众人都在为“新年”做着准备。翊棠也得以“喘息”,时常趁着夜色“逃出”密室,在屋檐上“关注”着寺内众人。看着大家忙碌的样子,不禁想起和琴鸢在山上过节的时候。悲从心中起,为了掩盖悲伤,逐步提高胆量,时常在月光下、屋檐上,舞剑“助兴”,格外享受。
一日,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寺门外,翊棠心中欢喜,嘴角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