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衣人在获得民众们的允诺后,掏出一支铁笛,吹奏起魔性的乐章,于是威斯敏斯特区的漫天魔雾果然都消散无踪。
就在莎士比亚认为:花衣人是一个值得歌颂的英雄,事件也将就此结束,他甚至都已经准备动身去其他地方见证别的故事。
但当民众纷纷涌上街头,向花衣人询问:“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对方只是默默微笑了一句:“一切!”
花衣人索要的金额,是该地区所有获救民众的全部财产。
人们刚刚准备庆祝的狂喜表情凝固了——虽然有人可能会喊几句口号:“不自由,毋宁死。”
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与其失去全部财产,还不如一辈子无法出门。
更别说眼下正是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的年代,金钱的价值和地位更是无可取代。
“你疯了么?我们不可能给你这么多的!”
市民们向他斥责道。
花衣人于是更换了筹码:“那将你们的孩子交给我如何?”
于是,众人便更加认为他是一个疯子,拳脚相交的想要将他赶走。
人们违背了诺言,于是花衣人诡异的一笑,又开始吹奏起他的铁笛。
只不过,这一次带来的不是类似魔雾消散一般的福音,而是让所有违背诺言者失去了神智,迈向死亡之河的号角。
这就是莎士比亚所见的故事全程,也让士郎想到了《格林童话》中的另一个经典篇章。
故事名叫《哈穆林的吹笛人》: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哈穆林的小镇突然出现了很多老鼠。镇上的人们全都束手无策,甚至打算弃城逃走。
这时,出现了一位花衣吹笛人。
他身着古怪的花色、腰上插着笛子,声称能清除老鼠,但要收一笔酬劳。小城的居民说,只要能赶走老鼠,付他五十倍的酬劳都行。
于是花衣人吹起了一首旋律,笛声响起的时候,所有的老鼠竟然都涌了出来。他一边吹着笛子,一边往城外走,老鼠们排成长列跟着他的后面,到了河边之后,它们又纷纷跳进河里,全都淹死了。
吹笛人回去领赏。可镇长和人们却反悔了,他们认为他只不过吹吹笛子,没花什么力气,所以拒绝付出赏金。
吹笛人笑了笑,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
那天夜里,他又开始吹起那奇妙的旋律。这一回,每家每户的孩子,就像那些老鼠一样,全都从床上爬起来,跳着舞,奔向那个吹笛人,无论父母们如何的呼唤、拦阻,都不回头。
只有一位拄着拐杖的瘸腿孩子除外,他怎么奔跑也跟不上其它孩子和吹笛人的步伐,只能在月色里面朝远方大声哭泣。
就这样,除了瘸腿孩子外,哈穆林小镇上所有的孩子,都跟在吹笛人的后面,越走越远,终于全部消失,再也没有回来。
《哈穆林的吹笛人》一般被解读为是小镇居民不守诚信,被吹笛人带走孩子作为惩罚故事,告诫人们要信守诺言,否则会遭报应。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挖掘的话,吹笛人则可以看作是中世纪那场夺走三分之一欧洲人性命的鼠疫化身。
一般在电影中,人类面对灾难都是先放弃老人,而优先保障孩子。
但往往在真实的浩劫中,儿童的死亡率都是最高。
或者说,中世纪的欧洲儿童一向都挺惨,尤其被基督教折腾的够呛。
有一种猜测就是:哈穆林的市民们编造了这一传说,是为了掩盖他们派孩子们参加儿童十字军远征的朝圣活动,按照历史,这些孩子的结局自然都极度悲惨,不是在途中被拐卖就是冻饿而死。
于是市民们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免于被国王或者教会降罪而编造了吹笛人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
实际上,《格林童话》之所以那么血腥,也都是出自于那个时代对儿童千奇百怪死法的规劝,让他们提防各种危险。
就这重意义上来说,月世界的小杰克靠着自身弃婴怨念聚合体的概念,和《格林童话》的相性倒是极其符合。
“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
莎士比亚以自己的职业本能感慨道。
“现在是说这个的时候么?记住,在这个特异点中,故事的效力会得到加强!”
士郎瞪了他一眼,并向众人提醒道。
那位融合了吹笛人幻灵的从者,就是为了完全发挥吹笛人传说的力量,才大费周章的和市民们定下约定,甚至提出了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