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张云鹏的一千白杆兵也交还给了邓玘。
邓玘豁出去了,率领三千白杆兵倾巢而出!
不过,这一次,邓玘没有让张云鹏担任先锋,而是让杨遇春带着一千人处在最前面,张云鹏的一千人次之,自己带着一千人殿后。
所谓白杆兵,不要以为他们就一杆长枪就没有别的武器了,事实上,邓玘的白杆兵由于全部来自土兵和彝兵,除了人手一杆用白蜡杆制作的长枪外,一部分人还带有苗刀,另外一部分人则配有弓箭。
于是,当邓玘的三千白杆兵展开攻势时,一部分人还可以使用步弓进行抛射压制,在遇到不利于长枪施展的地形时,也能用双手苗刀突前。
这才是白杆兵战斗力所在,否则光是清一色的长枪兵,依着明军那并不多的操练水平,想要在与满清精锐步军中占据上风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邓玘的这个做法,并没有引起洪承畴、陈新甲的不满,因为他们也知道,让在野外战力强悍的四川白杆兵依托着草草扎就的木制营垒防御确实有些浪费。
与此同时,得知邓玘部出营后,龙十三、武大定对另外两座大营的攻击也暂停了。
胜负手,又交到了白文选的长枪兵身上。
按说,龙十三应该将从未独立出战的第四旅白九儿部拉出去与邓玘作战的,可连他也没想到邓玘在这种情形下还能主动出营作战。
虽然邓玘的军纪极度败坏,但看在他敢战的份儿上,龙十三也愿意成全他。
当然了,白文选不是独自迎战的,他还有龙小石的火铳兵,还有五十名炮兵。
与邓玘将自己麾下最为悍勇的土兵(土家族)出身的杨遇春部放在最前面不同,贺金龙的第二旅步军却是以龙小石的火铳兵和炮兵打头,白文选的长枪兵殿后。
如同那练了很久的西班牙大方阵一样,如此的布阵实际上是考验火铳兵/炮兵与长枪兵之间的配合能力了。
双方都在移动!
邓玘所部军纪败坏,那是面对百姓来说的,到了战场上,邓玘的三千白杆兵整容严整,进退有序,随着这些土兵嘴里喊着他人听不懂的骂人话语,士气也在逐渐提升。
渐渐地,双方的距离已经抵近百米范围!
此时,龙小石已经能看到杨遇春部最前面的白杆兵的模样了!
都是清一色的明军打扮,棉甲、铁盔、长枪,但与龙十三的长枪兵相比还是有些分别:
白杆兵手中的长枪确实是清一色的白蜡杆,这种枪杆在雪后的天气里反射着令人心悸的光芒。
土兵普遍身材不高,但一个个相当精悍。
古时的人们出行、运载货物除了少数人能够利用畜力,绝大多数人都是靠一双手、一双脚和背脊。
在这种情形下,人的气力、耐力会比后世大得多,就算到了后世,在农村里,一个身高只有一米六左右的常年干活不辍的年轻汉子可以轻松背起两百斤重的东西到几十里外的地方。
而这样的人看起来并不高大强壮。
邓玘的土兵、彝兵便是清一色这样的人。
故意用杀掠来维持他们的斗志和杀气,这是像邓玘、祖宽,乃至以后的左良玉等人练兵的不二法宝。
最后,这些土兵、彝兵相对汉人还有一个不同的特点。
处在最前面的几百人显然都是杨遇春手下的精锐,他们每人的脸上都戴着一面只露出眼睛、上面画着狰狞鬼怪图案的面具!
无论是土人(土家族+苗族),还是彝人,对于鬼神的信仰远在汉人之上,当带上这个面具时,他们就笃信自己信仰的战神就会附体在自己身上!
实际上这也算是一种条件反射似的训练,原本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信仰,但长久以来的训练、杀戮、胜利后,这种训练便成了真正的信仰。
白文选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土兵!
白文选部突然停住了!
而杨遇春部还在继续前进!
在龙小石的前面,第三旅的五十名炮兵一溜排开了十门虎蹲炮!
不过,这只不过是一个开始,在眼下这个距离上,率先发难的还是龙小石的火铳兵!
三百五十人,经历过一整日洪承畴三部狂风暴雨般考验的三百五十人,眼下虽然没了营垒的依托,但信心、战意也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度!
如果前面是骑兵,龙小石显然是不会这么从容的,但若是步军,他就有了从容的资本!
他将三百五十火铳兵排成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