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生活需求,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什么一定就得忍受清贫?
科学研究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灵感叠出,宛如神降。科研是在理论突破之前、之后的大量数据重复积累和反复论证。每一点进步都需要枯燥的、重复性的实验来证明,才能称之为科学。
科研是条艰难的渐进修行之路,没有一蹴而就。灵感提供的只是方向,真正突破依旧需要研究者们不懈的努力和重复工作。
条件艰苦,首先激发的是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需求。这种情况下,走向科研之路的人并不多。我们看到的是凤毛麟角般的特例,是经过宣传包装出来的偶像——科研人才的大量流失就是例证。
真正能在清贫条件下还坚持科研的人有吗?
有,极少。何况还不一定出成果。
为什么大量人才外流?哪怕是国内已经提供了较好经济条件、研究设备的情况下?
因为科研者同时是文化人,有雄心,有傲骨,在科研硬件相当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软环境更好的地方,去开展自己的研究——在他们心中,科学是全人类的,有更简单的人际关系,成果能得到更好转化和承认,让自己专心于事业的地方,才是更好的地方——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离开。
这还只是软条件,那么硬条件就更加不必说了。
而艰苦清贫就是硬件差,是如今科研人员的悲哀,也是所有人的悲哀。
穷而有志值得肯定,但穷绝不是什么好事。
口里说着感谢贫穷的人,是因为自己正在远离它。
啊,好像有些扯远了,说回正题。我盖别墅,建小区,正是为了给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我觉得这是对人才最起码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