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得知毗陵州目前有近八万叛军盘踞的消息时,秦烈就下令全军进入备战状态。
如今已经进入八月下旬,天气虽然依旧酷热,但这样的季节,晚上却正好方便行军。
而经过整编的十二个主力营,总兵力为四万二千人马,后勤部、斥候营、医疗队加起来,近五万人马。
虽然兵力依旧逊色叛军人数,但实际战斗力,秦烈手中的兵马,可是一点都不弱于叛军。
之所以没有主动出击,并不是实力不济,而是秦烈不想造成太大的伤亡。
毕竟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既然做不到前两点,但把叛军引出来,主动向他发起进攻,那就可以避免攻城。
在野战之中,消灭叛军有生力量,这也是一种伐谋手段。
现在叛军前锋营两万人马,抢先一步冒头,秦烈用两倍兵力,采取设伏的策略,先吃掉这股叛军。
足以震慑叛军主力,这样的结果,要么造成叛军撤退,要么激起叛军前来进攻,可无论是那种结果,对于秦烈来说,那都是他掌握了主动权。
短短一个多小时,秦烈亲自披挂,率领十二个主力营,四万二千人马,浩浩荡荡的出了润州城。
大军打着出城训练的旗号,分批奔跑着出了润州城。
而事实上,最近十天,秦烈的大军,每天上午都会分批跑步行军训练,上午出城,傍晚回城。
一路都是在跑步,扎营,秦烈称这种训练为急行军训练。
急行军训练不假,但实际上这也是秦烈一种掩人耳目的手段。
原因很简单,叛军撤退之前,必然在城中留有细作。
而秦烈以这种训练方式,正好可以瞒过城中细作,让他们还以为今天城中兵马,又只是一次常规训练。
等傍晚时候,城中的细作发现秦烈的兵马未回城的时候,再派人传递消息出去,那必然已经来不及了。
大军这次赶往延陵设伏,所有士卒只带了两天的干粮,以及必要的武器装备,完全是轻装简从。
目的就是加快行军速度,从而赶在预定的时间,抵达延陵山中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