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就算好了估计头发都会白的,急火攻心嘛,毕竟割了那么多的领土。
不过咸丰虽然能力不行,但并不糊涂,他也发现了她的野心,便生出了去母留子的想法。
去母留子其实并不稀奇,汉武帝时期就开始出现了,毕竟太子登基以后,不论年幼是否,生母都没有了,后宫自然干政不了。
朝中也有大臣建议过,但咸丰是出了名的优柔寡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除掉慈禧。
不过为了保证大清接班人的顺利和安稳,咸丰还是做了一系列安排的。
他特意指定了八位深受其信任的朝廷重臣为辅政大臣,时称“顾命八大臣”,即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
虽然人数不少可以做到互相牵制,但傻子都明白这里面肃顺等人说了算。
所以为了防止八大臣一家独大,同时又把自己的皇后和慈禧拉了进来。
咸丰手里有“同道堂”、“御赏”两方小玺,这个可不是玉玺,没什么用。
但是这个时候咸丰把这两方小玺拿了过来,分别赐给了载淳和皇后。
并规定以后下发谕旨必须扣上这两个章才管用。
这样的话,权力开始分散,几方势力开始互相牵制。
而同治还小,离不开亲妈,自然“同道堂”这个章落在了慈禧的手里。
她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
看似多么完美的设计,咸丰弄完这一切,放心的去了。然而这里面他把奕訢摘出来了,还罢免去了重要职务,这让奕訢心中不满。
但是咸丰低估了自己这个女人的能力和野心,慈禧非但没有听咸丰的话,还与奕訢狼狈为奸,发动了“辛酉政变”,不但搞掉了八个顾命大臣,还夺取了最高权力。
更让咸丰没有想到的是慈禧竟然把控了朝政近半个世纪,把华夏一步步带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万丈深渊。
虽说晚清时期的悲剧并不是慈禧一个人的责任。
但不容置疑的是慈禧的责任确实不小。
总的来说。
咸丰即使知道慈禧有野心,可是并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杀掉慈禧,就这样慈禧在咸丰死后,发动政变夺取实权,慈禧如愿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太后,不过她当上太后以后,穷奢极欲,只顾享乐,割地赔款,把大清王朝葬送,咸丰如果知道因为自己的心软导致丢掉了大清朝大好江山,估计后悔死了,事实上。
此时的咸丰的解释,与林枫查找到的史料典籍,相差不了多少。
新帝年幼。
将朝廷大权交给重臣,咸丰肯定担心啊!
所以他无奈将大权分化,想让同治皇帝成长起来前,双方制衡。
设想是好的。
就是慈禧这人太高明了,手段太强大了,以至于事态出现偏转。
“优柔寡断!”
“废物一个!”
努尔哈赤根本不留情面,“连个女人的野心都看不透,你当什么皇帝?”
皇太极更极端,“道光,你作为咸丰的父亲,圣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你为何会选择咸丰当新君?就咸丰的直直能力,充其量,就是个合格的王爷罢了,你当年,为何不选一个更加聪明睿智的太子?”
这是直接否定咸丰的节奏。
问题是,面对自家爱新觉罗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咸丰能说什么?敢说什么?
此刻。
又被矛头直怼的道光皇帝,跪倒在那,直接惊出了一身冷汗,硬着头皮回答:
“老祖宗。”
“当年选择新君,有两个候选人,咸丰与恭亲王。”
“我曾经用文、武两道考验,最后得出,咸丰品性更加,是合适的大清皇帝。”
皇太极嗤之以鼻,“就他,更适合?”
那语气,充斥着满满的嘲讽。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都是文治武功的能人,看不起后世子孙出现些昏聩懦弱皇帝,也是正常。
“你当年的文、武考验,都是如何考验咸丰与恭亲王,细细说来。”
努尔哈赤来了兴趣。
言外之意,也想看一看道光皇帝有没有一点察人观色的洞察眼光。
这结果。
可能会出乎他的预料。
毕竟自乾隆以后,这清朝皇帝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道光继续硬着头皮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