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活的智慧
管理不止是企业家和政治家的事情,每一个人都需要懂得管理的智慧。我们自己的人生需要管理,家庭需要管理,朋友圈也需要管理。为什么有的人找东西,把整个包都倒出来,东西还是不能找到?那就是因为他的生活缺乏管理,乱七八糟的。而有的人给人感觉总是井井有条,非常清爽的,那就是他善于管理。还有的人穿得很邋遢,颜色搭配得不对,虽然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名牌,但在他身上搭配起来就是很不和谐,那是没有管理好自己衣着。
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品牌:你的性格,你的气质,在别人心目中会形成特定的印象。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对你接下来的事业、家庭和人际交往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自己如何定位如何展开自己的生命,就决定你你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佛商精神——杼轴余怀,止于至善首先,请大家来看看佛教发展的历史:佛教被公认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世尊“初转法轮”(释迦牟尼悟道后第一次开始宣讲佛法)为标志,佛教成立距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这样的一个组织,它是靠什么样的力量,在这历史的长河里薪尽火传,世泽绵延的呢?而且往往在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以后,佛教会比以前发展得更为兴盛。这又是为什么呢?
现在遇到做连锁店的同修时,我们就会跟人家讲,你们要想把连锁店做好,就要跟着佛教学习。这并不是自吹自擂的说法。你看,在汉传佛教中,每一个寺院都有相似的规制。寺院基本上都是三进,进了山门殿就是一尊弥勒佛,弥勒背后是韦陀菩萨。正殿里基本上都供养着释迦牟尼佛,佛像背后建有观音像。大雄宝殿两边一般还有左右配殿。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那么寺里的师父们都是什么形象呢?他们都是剃了光头,僧衣加身,佛珠在手的悠然样子。见到香客,就会笑着合掌问讯,是不是?你问他们什么,他们都会耐心回答,你不问他们,他们也就注目着自己当下的事情,洒扫庭除,都是十分恬淡的。
全国的汉传寺院,是不是都是这样?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一目了然,这就是佛教的道场了。绝对不会误认为这是其他的地方是不是?你看,这个“连锁店”做得好不好?
所以在企业的背后,一定也要有一种具有通约性的文化在高处支配着其运作。而且这种文化一定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是为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才可以。只有这样,这种商业背后的“道”才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就像佛教一样,永有衲子,续佛慧命。这种文化在最高的意义上,要与宇宙的规律相契合;在普世的意义上,也要符合道德律令的制约。陆机在《文赋》中说:“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就是说,如果是不合礼义廉耻的东西,即使你再喜欢,它再能够给你带来好处,你也一定要将它捐弃。因为不符合“道”的东西,终归是不长久的,而且会伤你的慧命。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英国人写的书,他叙述了自己沿着玄奘法师走过的路程重新游历的所见所闻。书中说,他在中国讲起玄奘,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讲起唐僧,却是家喻户晓。中国人对于玄奘的了解不够,以至于对他没有相当的崇敬。但是在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玄奘法师曾经游历过的国家,当他对当地人说我是沿着玄奘法师的路走过来的,连饭店的老板娘都会对他肃然起敬。那些国家的人说,玄奘法师是他们从小的精神偶像。
现在很多EMBA班,都会让他们的企业家学员去走玄奘法师走过的路,还进行比赛。让他们在荒无人烟、没有一点绿色的环境里面去挑战自己的极限。但是很多时候,即便有现代化的随行设备和完善的后勤保障,也尚且没有办法坚持下来,我们想想古人会面对什么样的困难?
那么玄奘法师当时西行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宁愿往西迈一步而死,也不愿往东退一步而生呢?
那是一种止于至善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一种心灵的“道”在支撑着他。固若金汤的理想使他克服了一切常人所无法克服的障碍,直到达成自己的理想,取经而返。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是没有小说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帮助玄奘的,但是困难却时时都会出现,死亡时时都会悬临在他的上空,等待着他,捕捉他任何一个疲惫不堪的神情。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经常会碰到困惑、难题,碰到我们无法面对的事情,我们往往都会找无数个理由退缩,不能担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坚定的“道”,指引着自己前进,那为什么还要奢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像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