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庶女逆袭手札 > 第一百零七回 莆仙红团惹人怜爱(上)

第一百零七回 莆仙红团惹人怜爱(上)

不过卓姐的不要脸功力还真是登峰造极,乐宸都明摆着不愿意搭理她了,她自己带了一袋水果来,使劲要塞给乐宸吃,乐宸不要,推脱之间乐宸觉得不好意思,正要收,卓姐来了一句:“都要坏了,挑一挑还能吃。”

乐宸想把一袋子的烂水果都给她塞嘴里。

乐宸自然是不吃的,卓姐还说乐宸娇气。

娇你个头,你怎么不把烂的给你儿子吃?

这还没完,卓姐还直接了当地问:“听说闽北有一种很有名的吃食叫:‘红团’,如今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不知你娘有没有给你带?若是吃不完,可以给我吃。”

红团闽州莆仙地区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红团是莆仙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过年时家家必做。不但是可口的食品,也用于渲染节日气氛,还用于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馈赠礼品。

红团的皮一般是以糯米粉为原料,制作时先将糯米粉拌上食红,然后加入适量的温水,揉成糯米面团,再从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饼状,就成了就成了"红团皮"。

莆田沿海有"做岁"吃"红团"、"番薯起"的习俗。"红团"是沿海人们传统喜庆节日、过年时不可或缺的小吃,过节特别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做。在莆田沿海,"红团"不但是方便美味的特色食品,也可以作为过年送礼的佳品或是祀神祀祖先的供品。

"红团"是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

馅一般有红薯(实心)糯米馅、红豆馅,绿豆馅、糯米绿豆馅、猪五花肉馅(较少)五种:糯米馅是把糯米蒸成干饭后,放入糖水中用文火煮,使它成为又粘又软的饭团;绿豆馅是把绿豆煮烂,放进糖(以文火干),再用勺子把绿豆捣碎,靠糖的黏度黏成团;

糯米绿豆馅是先把糯米炒熟后碾成粉,再把它与煮熟并捣碎的绿豆、糖混和成团状。

红薯的则为把煮熟的红薯捣成薯泥和上等的小麦面揉成团后蒸煮而成。

"米思盘舍龟"是一种新颖别致的糕点,它是用磨细末的上等糯米和以植物油捏、擀成一块块薄皮,内以去壳蒸熟绿豆调拌白糖为馅,捏制成扁而薄形如龟状的圆形物,将它垫上"鸡蕉叶",置笼里蒸熟即成。

"米思盘舍龟"形体雅脱,其皮甚薄,入口时有兴化"鸡蕉叶"的特殊香味,还有蔗糖的滋滋甜意,又有糯米和去皮绿豆的软感,质量上乘,营养丰富,作为夜宵点心,堪称得上异味佳品。

传说:莆田古代有个名叫盘舍的富家子弟,因迷恋一名叫"美思"的妓女,后因家道衰落,美思知道深感内疚,就想法教他制作一种新颖的糕点。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南来北往,生意兴隆,且薄利多销,声名鹊起,乡亲们称其为"盘舍龟"。但盘舍为感谢美思之恩,又不愿点破她的妓女身份,就在每只龟米团上点一小红印,又撒上几粒白米(莆田方言米与美同音),改此龟米团名为"米思盘舍龟"以谢美人,暗表纪念。

米团,是莆田民间习俗食品,人家每逢过年过节祭神祗、祀祖先或结婚等喜庆时,往往制作实心(有馅)的红米团,它的特点是"红"和"米团",象征着一家人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荣华富贵。

红米团制作有三种:一种是用糯米舂成细末粉,叫"米祭",晒干备用,加水一起揉匀,加点食物红成为粉红色米团皮。另一种是用面粉匀揉成米团皮刷红蒸熟时,也成红色米团皮。它的馅大都是甜的,也有咸的,是以糯米加入葱花、香菇、虾皮、花生、肉丝等调味食物。甜的是以绿豆为馅,加入红糖、茴香一点,别具乡土风味。还有一种是以地瓜干丝碾细为馅(过去多在山区沿海),俗叫"番茹干馅",加点红糖就够好了。

红米团是用木刻的印模印出来,做红米团时,主妇们围在"大笠孤"四周,工序配合默契,显示家庭妇女多年实践的技巧。结婚时,妇女必须穿红衣来印制,表明喜事。花好月圆,又红又吉。

红米团的用途广泛,特别是过年时的"做岁米团"更为普遍,家家都分外红火。结婚红米团俗称"成人米团",制作更为特别,过去是要分给亲友的,所以红米团个大,专用"双孩儿"印模,取早生贵子之兆,衬底的"鸡蕉叶"不能剪断,须两个连在一起,取成双成对、百年偕老之意。莲开并蒂,带结同心。因此红米团是莆田民俗的特殊礼品。

另一种是用面粉制成的红色面粉团,以及"猪头"、"尾肺"等面食品,那是供寺庙佛事和祭祀之用,孩子出月和乔迁等喜事都用它,这是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