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几个而已。这次是只检查两个,恰巧都在我们飞行三大队:我和我们大队另外一个中队的一名新飞行员。对此,我们大队尤其是大队长可是觉得很自豪的,因为这也说明了我们大队的训练质量高嘛!师里尤其是分管训练的副师长检查飞行技术,团里自然是安排飞得好的飞行员接受检查了。
盼星星盼月亮一般,终于等到了技术检查的那一天。那是4月初的一天,虽然关内早已是春风拂面,杨柳吐绿了,但是关外的东北大地却仍然千里冰封,寒气逼人的。冷风吹过,依旧如同刀子一般剌得人脸生疼。前夜我睡得很香,是一觉睡到吹起床哨,酣畅过瘾,精神状态十分昂扬。因为有师里的工作组在,所以场站的机营股把暖气包烧得烫手,房间里面温暖如春,十分舒适。不像平常的暖气只是温温乎乎的,被子里面冰冰凉的,睡到半夜被尿憋醒了都不愿意起来上厕所。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我便洗漱完毕,穿好飞行服,出了空勤大楼准备集合吃饭。这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麻烦问题:坏了!有风,并且风速还不小。这个季节正处于东北的风季,地面都这么大的风了,空中风速肯定更大,而且会有强烈的气流颠簸。从树梢的摆动方向来看,下滑着陆时还是个大侧风。
这种气象条件目视飞行都还好办一些,可是盲目飞行尤其是暗舱仪表飞行,而且还是要到“近距”导航台开罩,并且一次着陆成功,就是相当困难的了——暗舱仪表的动作都是要求非常精准的,因而评分标准也是很高的,各种数据允许误差很小。在气流平稳的情况下,飞行员都很难做好,达到5分标准,更何况是在气流强烈颠簸的情况下呢?甚至是你保持得好好的,突然遭遇一个下降或是上升气流,飞机升降速度表立马就会下指或是上指,高度表指示也会很快就随着下降或上升,紧接着速度表指示也会发生变化,你只好又动油门又动杆赶紧进行修正。也许等你修正好了,飞机已经飞出这团气流,你刚才及时、正确的修正动作又变成滞后和错误的了,又需要尽快地还回去。如此循环往复,搞得你是手忙脚乱,疲于应付。而且这么捣鼓来捣鼓去的,还很容易导致错觉,让你精准操纵飞机就变得更加的困难了。
暗舱仪表空域动作飞完后,需要加挂半个穿云图,直线下降到“近距”导航台,然后开罩着陆。这个直线下降的过程,最怕遇上的事就是大侧风,比气流的影响还要大,更令飞行员头疼。标准的穿云图是以机场为中心的一个“8”字形:飞机起飞后直线上升,进行穿云或模拟穿云,爬升到某一高度后改为平飞。通常情况下,这个高度是根据当时的云顶高度来具体确定,一般是在云上500~1000米。直线飞行一定时间后,开始转弯,同时还要继续上升高度500米(防止前、后机距离近造成空中相撞),对向“远距”导航台改出。标准的“远距”导航台是设置在跑道着陆端延长线的4000米处。保持直线向台飞行,通过“远距”导航台后,飞行员要根据当时具体的风向、风速,飞一定的背台航向以及背台时间,以使飞机能够准确地飞到转弯对正着陆航向时的进入点。飞到进入点后,操控飞机开始转弯对向机场,同时下降高度200米(也是为了防止前、后机距离近造成空中相撞)。对正着陆航向也就是飞到下降线上对正了跑道后,将飞机改平。稍作平飞,约30秒钟后,放下起落架以及15度襟翼开始下降高度。标准的下降数据是高度2000米以上保持30米/秒下降率;2000~1000米保持15米/秒下降率;1000~500米保持10米/秒下降率;500~400米保持5米/秒下降率;高度400米再次把飞机改为平飞,飞到“远距”导航台上空,再次把飞机转入下降,同时飞向“近距”导航台。此后的下降率就需要根据当时具体的风速来决定了。标准导航设置的机场,无风情况下约为10米/秒;标准的“近距”导航台是设置在跑道着陆端延长线的1000米处,所以要求在其上空的高度为100米,这样下滑线正好符合1:10的高距比。飞机飞到“近距”导航台上空后,按要求前舱集中精力继续保持飞行状态,由后舱用一根预先摆放好的绳索帮助前舱拉开暗舱罩,让前舱飞行员进入目视着陆阶段。在“近距”导航台上空的数据要求很严,尤其是对方向,其次便是高度和速度。因为只不过是短短的10秒多一点的时间,飞机就着陆了,误差大了是根本来不及修正的,要么就是复飞,重新建立航线着陆,要么就是勉强着陆,导致“冲、偏、掉、擦”等严重后果,甚至是发生飞行事故,机毁人亡。这样惨痛的教训,在空军历史上可是不乏其例的,让人回想起来禁不住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