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只是做了这么个原则性的交代,但具体怎么模拟他也没有再说了,估计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好吧,或者说是这个不是他作为一师之长需要考虑的问题。他考虑的都应该是作战战备和军事训练上的大事,这点小事最多也就是让团长考虑考虑、抓一抓便足够了。于是,按照师长的指示要求,我专门召开了教学法研究会,组织飞行骨干们研究如何来模拟XX机场的穿云方法。研究来研究去的,大家都兴致不是很高,因为普遍感觉意义不大,那个机场虽然是地处山区,但是穿云方法和我们机场差别还真的不大,只是“远距”导航台设置的稍微远了一点,距跑道头有5公里,而我们机场是4公里。标准的设置就应该是4公里,他们因为地形的影响,所以设置的不够标准。其它的差别就不值得一提了,只是航向和时间上的不同,这个自然是的了,因为跑道方向与我们的不同嘛。但是不管怎么说,既然师里一把手讲了,我们没有动作也不好交代啊。那具体的怎么模拟呢?XX机场“穿云图”、仪表大航线的航向和时间等数据我们很难模拟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法模拟,因为你模拟了它的就对正不了我们自己的跑道,那还怎么练习一次着陆成功呢?思来想去的,唯一能模拟的就只能是它的“远距”导航台了:在我们的GPS里面,输入“穿云图”和仪表大航线的时候,不能把“远距”导航台设定在4公里,而改成在5公里处。其它的所有我们机场的数据都不变,包括“近距”导航台在内,因为他们的“近距”导航台与我们一样,都是标准的设置,1公里。
如此模拟“远距”,给飞行员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从“远距”到“近距”之间的下降率,原先无风情况下标准的下降率是10米/秒,现在减小了,变成了8米/秒。因为飞行的距离变长了,原先“远距”到“近距”之间的距离是3公里,现在延长至了4公里。当然时间上也从原先的30秒钟,延长至了40秒钟。但是这一点飞行员实际飞行的时候感觉不明显,这主要一是因为时间延长得不够多,不过是增加了1/3的时间而已,所以飞行员不容易感觉出来;二是这整个过程不过都是在40秒钟之内,没有超过1分钟,不需要飞行员去专门记时间,当然他这个阶段十分的忙碌,也没那个精力去记时间,也的确是没那个必要去记时间。
但是,就是这个所谓最大的改变,也就只是个下降率减小了2米/秒而已,所以也并没有多大,不过就是相对比较起来是最大的罢了。飞行员飞起来也感觉不出有多大的变化,本来10米/秒的下降率保持不好,小了一点,也就小到了8米/秒去了。所以啊,我们这么模拟飞了几个飞行日,大家也都没什么感觉,反正师长让模拟就模拟吧。师长呢,也跟着我们在飞,但是什么都没有再说了,我估计他是不是也感到索然无味了。
在转场去XX低气象驻训基地之前的加工过程中,我们通过多次实践有了一点感悟,于是便对GPS的安放位置有了一个小的创新。但是,创新虽小,解决的可是大问题哦!
GPS刚到我们手上时,因为只是个手持机,只能在下端拴个绳子,便于使用者携带。然而,这在地面使用倒还可以,但我们可是要在空中使用的啊,要知道战斗机飞行员在飞行的时候,两手可是都没空闲着的,是左手握油门,右手握驾驶杆的,怎么可能始终腾出一个手来拿GPS的呢?
于是,这就由副师长把另外一个团的创新经验引进来了。这个副师长也是飞行的,正好在师里分管飞行训练工作,所说的另外一个团与师部驻在一起,正是他原先当团长时所在的团。这个团早在一年前就曾赴空军另外一个沿海的低气象驻训基地驻过训,那时我在军司令部军训处任副处长,也全程跟随指导并且参加了他们的低气象飞行,借机也把我的歼七复杂气象飞行技术达到了最低起降条件。所以这个团在GPS使用上比我们团更早,更有经验一些,特别是在GPS的安放上有小创新,这个创新就是在副师长的亲自指导下,由机务大队的定检中队技术人员用薄铁皮手工敲打出来的架子,再拴上橡皮绳,把GPS安放进去,然后整个绑到飞行员的左大腿上。飞行员飞行时是坐在座舱里的,在不蹬舵的情况下,左右大腿都是呈水平状的,GPS安放在大腿上比较便于飞行员使用和观看,既没有遮挡其它仪表,也没有影响到其它的任何设备的使用。
我们按照这种GPS安放方式飞了好几个飞行日,感到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接收信号受到影响。偶尔会出现“丢星”现象,GPS会在很短时间内不指示了。但时间很短,影响不大,但多少还是有些影响的,尤其是在穿云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