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都很好,飞得很准,一切都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这主要一是我飞的好,注意力分配快,能够及时发现细微的偏差,甚至是还没有出现偏差现象就被我敏锐地发现了趋势,从而把偏差消灭在了萌芽状态;二是当天的天气比较稳定,没有什么侧风影响和气流颠簸,所以数据也好保持多了,只要你驾驶杆不要乱动,什么高度表、速度表、升降速度表的指针也都老老实实在那儿待着,不会跳来跳去跟你作对的。
等到我看到GPS屏幕上的模拟“远距”导航台标志,也就是那个小三角形出现的时候,我便用更多的精力关注起GPS来了,因为这说明我马上就要飞到模拟“远距”了。GPS的屏幕毕竟很有限,不可能看到太多的地标,按我习惯调整的这个2﹒0比例尺,是只要能出现在屏幕上,那都是距离很近的地方,马上就能飞到的。
很快,屏幕上我的飞机的标志,也就是那个小十字架,与小三角形重合了!这就是飞到模拟“远距”上空的信号,我即刻便做出“查、转、收、放、报”五个动作,并向前推杆放机头,让飞机尽快转入下降状态,此时很关键的一个要求就是固定好下降率,也就是20米/秒。
“远距”上空的这些动作从学飞行开始,都是经过了无数个起落的浸淫,再加上从低气象驻训前的技术加工开始的强化训练,我们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变成了条件反射动作。因为我知道这一次我是需要使用比原先10米/秒下降率大一倍的20米/秒,所以我特意在做“查、转、收、放、报”五个动作中的“转”也就是压杆让飞机对正着陆航向的同时,使劲向前推了一杆,感觉比以前做10米/秒下降率的时候向前多推了很多的杆,应该是足够了的。可是等我做完这五个动作以后,再回过头来检查升降速度表的时候,才发现下降率仅仅只有15米/秒,还差了个5米/秒。应该增加的100%我使了那么大的劲都还没有做到,只做到了50%,才一半而已。
赶紧再继续往下推吧!于是我又使劲地向前推了推杆,还是不够,只能达到18米/秒。不行,矫枉要过正了,现在必须要推够并且超过20米/秒才行!模拟“远距”到模拟“近距”之间只有3公里的距离,时间很短,也只有30秒钟而已,我折腾了这么一会儿就已经将近10秒钟了,还没有把下降率搞到20米/秒,后面的20秒钟多一点的时间就不能再用20米/秒的下降率了,那样的话高度是下不去的,也就是到了模拟“近距”上空高度是来不及下降到300米的了。必须要超过20米/秒了,达到23~25米/秒才行,才能使飞机到模拟“近距”上空下降到规定的高度了。
等到我咬牙切齿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把下降率推到25米/秒的时候,再一看地平仪,妈呀,俯角这么大了!感觉似乎飞机是在俯冲了,这么低的高度,这么大的俯角,飞机好像是在往地下一头扎了下去。看着,看着,我都有点胆战心惊了,甚至都有点觉得是升降速度表故障了,少指了很多,实际上下降率应该很大才对。这个时候少指不是坑我吗?高度这么低,我还把大下降率当做小下降率来飞,一会儿不就该撞上地面了吗?
等我再把注意力转移过来看速度表的时候,头又大了:妈呀,速度怎么这么大了,指针都超过500公里/小时了!我好不容易在台前平飞的时候才把速度减到450公里/小时的,现在过了模拟“远距”了,速度是应该继续减小到400才对,结果怎么干到500多了,超过了100多!这不是给我添乱吗?
造成速度大的原因我之前没充分考虑到,这是因为下降率大了一倍多,而我做“查、转、收、放、报”的“收”的时候,把转速仍收到了原先的常用下滑转速上,那速度能不大吗?其实这也难怪,本身这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想临时改变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呢!
顿时,我便被弄得手忙脚乱了,原本十分稔熟的动作一下子就乱了套,好像是一个刚开始飞“远、近距”动作的新飞行员,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才好,手脚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行!
这下降率跟速度一乱,马上便又导致了一连串的不良反应,最麻烦的就是方向也跟着偏了!最后飞到模拟“近距”的时候,不仅是高度没有降下去,高了80多米,速度也没有减下来,大了50多公里,方向还偏了不少,将近有5度。这样的数据如果按评分标准来的话,连个3分动作都算不上。
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啊!如果说白天的试飞是吓了一跳的话,那么晚上的试飞便更是吓了一大跳了。因为带着暗舱罩,所以感觉从里到外都是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