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明末霸主 > 第二十三章 教育方针和无烟煤

第二十三章 教育方针和无烟煤

有了语文、数学这些基础,就可以开设一些专业课了,赵剑寒打算先教他们物理和化学。

物理主要学习经典力学、热力学、能量守恒定律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并给专业技术人员讲解金属冶炼、机械制图和加工工艺等专业知识。不过这是后一步的事情了。

化学是赵建寒的老本行,要给他们讲授元素周期表,常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门课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界的组成,还会涉及到水泥、玻璃、石油分解等实用知识。

完成了这些课程之后,赵剑寒希望他们能达到高中毕业生的水平,为他们以后成为军官、工程师和教师、管理人员打好基础。

制订了全套教学计划之后,赵剑寒眺望着东南方向,心里默默地想到:“卧虎山庄不仅会成为自己事业的起点,也会成为那些孤儿们成长为国家栋梁的起点。”

赵剑寒制定的这套教学方案注重理科,追求实用,将这个时代文人毕生钻研的诗词歌赋、文章策论全部忽略了,这与他自身的经历分不开的。

在另一个时空,赵剑寒参加了南疆特种战,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残酷的战场上只有士兵的素质、坚强的意志、战友的配合、合理的战术以及精良的武器才是战士们活命的根本,其他的东西全是虚的。

上军校的时候,他选择的是化学工程专业,学到的大部分是理工科的知识,同学们大部分都是从军队里考进来的,平时经常讨论古今中外的典型战例,当然也会涉及到大国的兴衰,特别是中国百年的近代史让他感触良多。

这些经历让赵剑寒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实力决定一切。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从来不缺乏精于庙堂决胜的高手,可是他们更多的是相互算计,对外顶多能想出一些以夷制夷的计谋,其效果仅限于让中原朝廷能够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宋朝,那时中国文学和商业都处于世界的巅峰,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文豪和著名的文臣武将,可是他们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却束手无策,直至最后亡国。

在国家危急的时刻,历朝历代也不乏忠臣义士,宋朝的文天祥、明朝的史可法,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传颂千秋,令人无比敬仰,可是最后还是不能挽回失败的结局,究其原因,无非是实力不济罢了。

清朝末年,同样有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有远见的大臣,不管是文学修养还是深谋远虑都是当世翘楚,可是他们面对洋人的船坚炮利又有什么办法呢?在为皇室服务的前提下,他们的满腹经纶又能发挥出几分?和铁血宰相俾斯麦比起来,他们的那些作法和小孩过家家没什么区别。

现在中原大地又面临着一场浩劫,即便是换一批明君贤臣也避免不了亡国的下场,赵剑寒对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根本就没有作一点指望,这个时候他只相信自己,只有自己的实力强大了,就可以凭借绝对的实力将一切敌人碾得粉碎,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难以发挥作用。

赵剑寒佩服的是李靖、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名将,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带领一支强悍的军队,奔袭万里,主动打击敌人,将敌人拒之于千里之外。

至于那些文人墨客,赵剑寒认为他们只善于空谈,而不会创造,对于自己的事业没什么帮助,赵剑寒绝不认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观点。

对于国计民生,赵剑寒想的非常简单,就是大力发展生产,促进商品的流通,用大量的物资让治下的民众吃好、穿好、住好,这比喊一千句口号都要管用。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赵剑寒认为将士农工商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石,同样可以治理好天下。

所以他准备亲自教育出一批具有扎实的技能、严明的纪律,思想单纯、勤劳肯干的队伍,用超越时代的技术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工业基地,组建一支作风顽强、军事素质过硬、装备先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军队,到时候大兵压境,任你有千般计谋,也只能乖乖地签订城下之盟。

其实赵剑寒也知道自己的观点有点简单,甚至有点偏激,因为自己以前没有机会站在一个国家的层面上来考虑问题,具体实施起来肯定会非常复杂,但是他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即将发生的民族危机。

所以,赵剑寒的教育方针就是要让自己的学生掌握汉语这个工具,然后多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服务,其他的东西全都可以忽略,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习的时间。

如果以后形势的发展需要精通文学的人才,招募几个落魄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