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煤矿两天之后,一股来自北方的寒潮袭击了甘肃,晴朗的天空一下子变得阴沉沉的,当天晚上天上就下起了鹅毛大雪,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终于来临了。
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整夜,早晨起来之后,人们发现肃州城已经被银白色所覆盖。
气温早已降到零度以下,到北方建工门前排队订货的人更多了,赵剑寒庆幸不已,要是再晚几天,那两处煤矿最早也得等到化雪之后才能发现了,搞不好会出现意外。
北方建工的事情已经安排好,剩下的就靠韩文栋他们自己努力了,不过既然已经出来了,赵剑寒也不准备马上回去,他在肃州城还有其他事情要办。
上次来肃州城的时候,赵剑寒就发现了一个小印书坊,当时他就留了一个心眼,这次出门,他把这段时间编写的语文和数学课本的手稿带过来了,准备在这里进行印刷。
离过年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年后赵剑寒就要到卧虎山庄培养自己的班底,没有课本教学的效果肯定不好。
赵剑寒和李叔、董云山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了那家印书坊,发现这里的生意很差,一个客人都没有,一个伙计将双手拢在衣袖里,无精打采地坐在火盆边取暖,看到有客人上门,赶紧站起来招呼,询问他们要买什么书。
店面很小,摆了两个大书柜和一个桌子后就没多少地方了,赵剑寒在书柜前大致浏览了一遍,这里出售的主要是一些读书人常用的书籍,还有一些佛经。随手抽出一本《论语》,翻了翻,皱起了眉头,这本书不管是纸张还是印刷质量都不咋样,不过字迹还算是清楚,勉强能用。
赵剑寒问道:“这里的书都是你们自己印制的吗?”
平时来买书的都是大人,伙计没想到这次开口的是一个小孩子,他看了看李叔和董云山,见他们没有搭腔的意思,这才回答道:“不全是,上面一排都是从外地进的,不过公子手里拿的这本书是本店自己印制的。”
赵剑寒从上一排随意抽出一本书,看过之后发现质量比原先那本书强不了多少,不禁摇了摇头,想来这个时代的造纸和印刷水平也就是这个样子,自己就不必舍近求远了,就在这里印省得再跑路。
那个伙计看到赵剑寒摇头,赶紧开口说道:“公子,小店正在清仓大甩卖,价钱很便宜,比进价还低呢,现在买书最合算不过。”
“嗯?”赵剑寒正准备下订单呢,听到伙计的话,改口问道:“怎么回事?你们掌柜的准备改行了?”
伙计叹了一口气,说道:“咱们这家小店开了快一年了,没有卖出多少书,小店一直在亏本,肃州城的读书人太少了,掌柜的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想在年前把这些书卖掉,年后就准备到张掖那边去发展。”
肃州是边境城市,由武将当权,居民大都是军属和匠户,文风不盛,读书人本来就不多,目前边境形式紧张,一些富裕的家庭都在想办法迁往内地,读书人就更少了,生意的确难做。
“哦?”赵剑寒心里一动,紧接着问道:“掌柜的要走了,你们这些伙计和印书的工匠怎么办?也跟着去张掖吗?”
伙计苦着脸,摇头说道:“我们都是本地人,哪里能跟到张掖那么远的地方去。再说,掌柜的到张掖做其他生意,也用不上咱们这些人。”
“自己以后要印刷大量的书籍,如果有一家自己的印刷厂就好了,现在这家印书坊的老板不想干了,正是一个好机会。”想到这里,赵剑寒问道:“如果价钱公道,我家可以把这个印书坊买下来,你能不能帮忙把掌柜的找来,我们谈一谈?”
伙计急忙点头答应,然后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公子,贵府买下这个印书坊,能不能把我们这些人留下来?我们对这一行比较熟,要的工钱也不高,如果公子不嫌弃我们的话,我们一定会为新东家拼死效命的。”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好办了,有了这个伙计做内应,李叔出面谈判,用较低的价钱就把这家印书坊买下来了。所用的银两是从韩文栋那边支取的,没有走将军府的账目,现在北方建工资金充裕,这点钱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赵剑寒给印书坊起了一个新名字,叫求知印书坊,韩文栋也派来一个可靠的手下担任新的掌柜,原来的伙计和工匠都留心甘情愿地留下来了,虽然工钱还是那么多,最起码他们不用担心失业了,大伙儿都憋着一股劲,准备跟着新东家大干一场。
门面的后面就是印刷房,有一台木质的活字印刷机,非常简陋,字模都是木质的,赵剑寒也没有花工夫去改进,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