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质勘探理论,赵剑寒自己也是因为前世在这附近工作过,才记得一些主要矿藏的分布情况,其理论知识比其他人多不了多少,杨志信和汤怀仁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出一套非常实用的探寻煤矿的办法,实属难能可贵,尽管这套方法并不完善,也只对那些露天矿藏有效,但是直到二十一世纪,人类发现和利用的大部分矿藏都是露天的,所以赵剑寒给与了他们极高的评价。
杨、汤二人未曾想到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居然获得了小东家的高度赞扬,有点受宠若惊,等听到赵剑寒对铁矿石、铜矿石等常用矿石的描述,更是佩服这个小东家丰富的学识,俩人逐渐从自卑的心理走出来,和赵剑寒进行热烈的讨论。
赵剑寒觉得自己捡到宝了,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矿产资源,他准备成立一支矿产勘探队,就以杨、汤二人做正副队长,在自己的指导下勘探祁连山脉那丰富的自然资源,当然这是后一步的打算,目前当务之急是铁矿的开采和硫磺等矿藏的探查。
讨论到尾声的时候,赵剑寒看到汤怀仁年轻一些,打算派他带队前往硫磺山,开发那里的硫磺矿,就对他说道:“汤师傅,有件事……”
还未等赵剑寒说完,汤怀仁急的直摆手,说道:“东家,这个称呼小人可担当不起呀,有什么事您就直接吩咐小人就可以了。”
赵剑寒一愣,随后想到在这个时代“师傅”这个称呼不是随便叫的,对工匠的称呼都是王铁匠、李木匠之类由姓氏和职业组成,这让赵剑寒很不习惯,随着工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许多职业都是以前没有的,所以在卧虎山庄赵剑寒与工匠们交流的时候就用上了“师傅”这个称呼,工匠们开始也很惶恐,到后来他们明白“师傅”只是对匠人的尊称后,觉得使用起来很方便,于是就流传开来,而汤怀仁他们是刚来的,对“师傅”的称呼比较敏感。
“我们这里都是这么称呼的,没什么担当不起的,你们以后习惯了就好。”赵剑寒笑着解释了一下,继续说道:“我得到可靠的消息,在我们的南面二百多里地,有一坐硫磺山,我想请汤师傅辛苦一趟,去看看那里是不是真的有硫磺矿。”
入乡随俗,既然这里有这样的习俗,汤怀仁也就不再坚持,接受了“师傅”的称呼,不过他的心里还是感觉到了这里对他们这些工匠的尊重,心里暖乎乎的,听到赵剑寒的吩咐,赶紧拍着胸脯答道:“没问题,那里既然叫硫磺山,多半出产硫磺,小人一定想办法帮东家把它找出来。”
硫磺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其刺鼻的气味就是它的标志,有了明确的线索,汤怀仁对找硫磺矿很有信心,至于两百多里的山路对他们这些人来说不算什么。
赵剑寒点点头,转头对杨志信说道:“杨师傅,我们这里还需要用到石炭,请你在附近探查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大一点的石炭矿,从山外面运过来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杨志信已经年近四十,人生的经历也比较坎坷,进入到北方建工之后才安定下来,不再为吃穿的问题发愁,甚至开始考虑娶妻生子了,这次奉调来卧虎山庄,他的心里七上八下的,谁知道在这连绵起伏的大山里,等待自己的又是怎样的命运呢?
现在,他终于把提着的心放下来了,以工匠的身份参加这样的宴会是他以前从未想到的,金贵的水晶杯和美酒佳肴让他恍如身在梦中,从眼前这位年幼的小东家的话语中他更是能体会到了平等和尊重,杨志信的眼眶有点湿润了。
慌忙用袖子拭去眼角的泪水,杨志信用略微哽咽的声音回答道:“东家请放心,小人就是踏遍这周围的山山水水,也要为东家找到一个大石炭矿。”
赵剑寒深深地看了杨志信一眼,对他们俩说道:“你们刚来,先休息两天再出发,我会安排好向导和护卫,确保你们的安全。另外,我还想派几个年轻人跟着你们学习探矿方面的经验,没问题吧?”
杨、汤二人拼命地点头应允。
赵剑寒前些时决定对卧虎山庄的未成年少年儿童进行轮训,普及基本的文化知识,第一期培训班招收的学员年龄都是十五六岁,现在已经毕业了,除了几人安排在山庄里给赵民和赵木打下手,还有几人在秦向武和吴青山那里帮忙。赵剑寒准备让他们跟着杨、汤二人去探矿,获取一些实践经验,为以后成立矿产勘探队打好基础。
接风宴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新来的人们看到赵剑寒的表现之后,都放心了,卧虎山庄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每个人都有住的地方,生活条件比